第113章 麵子戰役_二戰那些事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13章 麵子戰役(1 / 2)

上一回我們說到,轟轟烈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以保盧斯的投降而宣告結束,這是納粹德國自開戰以來,第一次遭受真正意義上傷筋動骨的慘敗。一支完整的、戰功赫赫的集團軍第六集團軍),被成建製地徹底殲滅,其後果之嚴重,足以動搖整個帝國的根基。

德國軍事史上第一位被敵軍俘虜的陸軍元帥保盧斯——誕生了。與他一同放下武器、走向戰俘營的,還有另外24位將軍和超過9萬多名饑寒交迫的德軍官兵。

而對於蘇聯,這同樣是一個意義非凡的“第一次”。自1941年“巴巴羅薩”行動開始,他們第一次在正麵戰場上,取得了規模如此宏大、戰果如此輝煌、殲滅一整個德國集團軍的完勝。

這一係列的“第一次”,共同構成了一種驚心動魄的寂靜。但這寂靜,並非和平的降臨,而是耗儘一切——生命、彈藥、希望——之後的虛脫與死寂。它宣告的不僅僅是一場戰役的結束,更是一個帝國神話的休止符,以及一場世界大戰的命運,就此開始不可逆轉的轉向。

要真正理解這場戰役的意義,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這些驚人的戰果上。我們必須深入這片廢墟,去探尋它在世界棋盤上投下的巨大陰影,並一路追溯,解剖導致這場災難的、位於權力巔峰的那個黑暗而扭曲的心理根源。

世界的轉向:

斯大林格勒的終結,對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走向,起到了不可逆轉的決定性作用。它的意義,體現在軍事、心理和全球戰略的每一個層麵。

從純粹的軍事角度看,斯大林格勒的意義是斷裂性的,它一舉折斷了德國國防軍在東線的脊梁。此役,德軍及其仆從國軍隊損失了近百萬兵力,占其東線總兵力的四分之一。然而,數字遠不能概括這場損失的致命性。被全殲的第六集團軍,是德軍序列中經驗最豐富、戰鬥力最強悍的王牌集團軍之一。那些從波蘭閃擊戰一路打到伏爾加河畔的資深老兵、身經百戰的士官和才華橫溢的中下級軍官,是德國有限國力中再也無法複製的寶貴財富。他們的集體覆滅,對德軍的組織力和戰鬥力造成了永久性的內傷。更重要的是,德軍從此永久性地失去了戰略主動權。在此之前,德軍是東線戰爭的“出題人”,他們決定著何時、何地發動決定性攻勢。而在此之後,他們幾乎永久性地淪為了被動的“答題人”。從19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開始,主動權就牢牢地掌握在了蘇聯紅軍手中。曾經氣勢如虹的德軍,從此隻能在廣闊的東線大地上,被動地應對、節節敗退,直至最終退回柏林。同時,這場勝利也是蘇聯紅軍的“成年禮”。“天王星行動”本身,就是一次堪稱教科書級彆的、極其複雜和精準的大縱深鉗形攻勢。蘇聯人向他們的德國老師證明,他們已經學會了“閃電戰”的精髓,並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在心理層麵上,如果說德軍的裝甲洪流是第三帝國的利劍,那麼“元首英明、德軍不敗”的神話,就是支撐這把劍的信念之手。在斯大林格勒,這隻手被徹底打碎了。第六集團軍的全軍覆沒,是德國民眾自開戰以來收到的第一個、也是最震撼的噩耗。它如同一場劇烈的政治地震,震碎了無數德國人心中“元首永遠正確”的迷信。為了應對這場空前的信任危機,宣傳部長戈培爾在柏林體育宮發表了他那場著名的、聲嘶力竭的“總體戰”演說。那狂熱的背後,恰恰是為了掩飾整個納粹高層對民心士氣遭受重創的巨大恐慌。與之相反,斯大林格勒的勝利,為飽受苦難的蘇聯人民注入了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成為了“偉大的衛國戰爭”中最核心的象征,極大地凝聚了整個國家的戰鬥意誌。

在全球戰略棋盤上,斯大林格勒的炮聲同樣清晰地回響在倫敦和華盛頓。對於英國,首相丘吉爾給予了極高評價,因為這場勝利徹底打消了“蘇聯崩潰”的疑慮,確保了德國陸軍主力將被死死拖在東線。對於美國,它雄辯地證明了“先歐後亞”大戰略的正確性,為日後策劃和實施諾曼底登陸創造了至關重要的戰略前提。曆史學家們普遍認為,斯大林格勒與中途島海戰、阿拉曼戰役一起,共同構成了1942年下半年牢牢釘死軸心國命運的三根“決定性棺材釘”。

然而,一個巨大的疑問隨之而來:德國,一個在軍事上如此精密、在政治上如此高效的國家,為何會允許這樣一場足以動搖國本的災難發生?答案,不在戰場,而在“狼穴”之中,在那個最高權力擁有者的內心深處。

軍事災難的解剖:

斯大林格勒的慘敗,並非單一的戰術失利,而是更高維度上一係列戰略決策的徹底破產。它是一場環環相扣、不斷累積的災難性錯誤鏈條,從戰役策劃之初就已埋下禍根。

第一,是戰役頂層設計的“原罪”——目標過於宏大且自相矛盾。1942年的“藍色方案”,本身就設定了兩個並行的、都極具野心的戰略目標:a路直取高加索油田,b路攻占斯大林格勒。這嚴重違背了軍事上最核心的“集中兵力”原則。1942年的德軍國力已無法支撐其同時在兩個相距甚遠的戰略方向上都投入決定性的力量。強行分兵,導致兩支部隊都未能獲得壓倒性優勢,後勤壓力呈幾何級數增長,為整個戰役的失敗奠定了脆弱而不穩的根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二,是作戰重心的致命偏移——將次要目標升級為主要會戰。斯大林格勒本應是保障高加索主攻方向安全的“盾牌”,一個輔助性目標。但希特勒出於政治和宣傳目的,強行將其升級為一場必須拿下的、決定性的城市攻堅戰。這導致了作戰力量的嚴重錯配,最寶貴的裝甲部隊被大量投入到最不利於其發揮的城市廢墟中,淪為了昂貴的消耗品。整個德國最高統帥部,都像被磁石吸住一樣,將全部注意力都聚焦於一城一地的得失,完全喪失了戰略視野。

第三,是情報與風險評估的徹底失敗——源於傲慢的致命忽視。當第六集團軍主力深陷城內時,其漫長的側翼僅由戰鬥力薄弱的羅馬尼亞、意大利等盟國軍隊防守。德國最高統帥部對這一致命弱點心知肚明,但他們基於1941年的勝利經驗,傲慢地認為蘇聯紅軍已無力發動大規模戰略反攻,因此完全無視了前線反複傳回的、關於蘇軍正在頓河對岸大規模集結的偵察情報。這種源於種族優越感和過往勝利經驗的傲慢,讓他們親手為蘇軍的“天王星行動”反攻,敞開了大門。

第四,是危機處理中的原則性錯誤——禁止機動並依賴幻想。當包圍圈形成後,從純軍事角度看,唯一正確的行動就是立刻突圍。但希特勒的“死守不退”命令,違反了軍隊求生的基本原則,將一支強大的野戰機動兵團,變成了一個無法移動、隻能被動消耗的“固定靶”。而支撐這一命令的“空中補給”承諾,更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後勤幻想。以一個數學上不可能實現的幻想,來決定數十萬人的命運,這是軍事指揮上的徹底破產。

這一係列戰略層麵的巨大裂痕,最終在伏爾加河畔,造成了第三帝國曆史上最慘烈的一次戰略大崩盤。

然而,在我看來整個斯大林格勒戰役最值得我們後人深思的,恰恰是戰役本身那近乎荒誕的演變過程。

一切的開端,似乎都有些莫名其妙。“藍色方案”的戰略核心本是直取高加索地區的油田,以維係帝國的戰爭機器。占領斯大林格勒,最初隻是為了切斷伏爾加河運輸、保護主攻方向側翼的次要目標。但戰役打著打著,這個次要目標卻匪夷所思地成了萬眾矚目的焦點。當戰事進入白熱化,雙方幾乎都殺紅了眼,如同兩個在賭桌上輸光了籌碼卻不肯離場的賭徒,死死地盯著對方,嘴裡反複念叨著:“我還沒輸!”

要探究這其中的緣由,很大一部分,或許隻能怪這個城市的名字——斯大林格勒。這使得一場軍事衝突,不可避免地演變成了兩位最高統帥之間的個人對決。希特勒寄望於用德軍的鐵蹄,將斯大林的“臉麵”按在伏爾加河的泥地裡摩擦;而斯大林,則絕不能容忍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被法西斯所玷汙。於是,一場宏大的戰役,被簡化為一場關乎個人榮辱的、你死我活的“麵子戰爭”。

要理解這種看似非理性的狂熱,我們必須深入兩位主角——希特勒與斯大林的內心,因為他們共享著一個本質身份:獨裁者。之前說過,獨裁者統治的根基,並非來自民眾的授權,而是源於其精心構建的“神話”。他必須讓民眾相信,自己是天命所歸、永遠正確的“神”。神在打仗,是不可能失敗的。一旦承認失敗,哪怕隻是戰術性撤退,都會讓神話出現裂痕,民眾會猛然驚覺:“原來你也是個會犯錯的普通人!”這種對統治根基的動搖,是任何獨裁者都絕對無法容忍的。

從這個角度看,斯大林格勒的軍事意義早已退居其次。它成了一場兩位領袖都絕對輸不起的政治豪賭。至於傷亡多少、損失多大,在那至高無上的“麵子”麵前,似乎都成了可以忽略不計的代價。

這也解釋了為何當將軍們苦苦哀求撤退時,希特勒會暴跳如雷。在他看來,“撤退”就等同於“失敗”,等同於他“神話”的破產。

可為什麼他就是聽不進那些理性的、關乎軍事存亡的利害分析呢?

一部分原因,自然是他作為一個前一戰“陸軍下士”的軍事局限性。指望希特勒對現代戰爭的戰略縱深和作戰節奏有天才般的理解,確實是強人所難。但更深層的原因,可能在於獨裁者與將領之間,天然存在著“公司老板”與“項目總監”般的結構性不信任。

我們將第三帝國視為一家公司,希特勒是創始人兼老板,而曼施坦因、古德裡安這樣的將領,則是高級項目總監。

項目總監將領們)的核心目標,是讓自己的項目戰役)取得成功。他們想建功立業,想證明自己的專業能力。他們會基於數據和經驗提出方案,但他們不必為整個公司的生死存亡負終極責任。項目失敗,大不了降職或被解雇,可以去“另一家公司”在曆史中雖不可能,但風險承擔的層級是類似的)。


最新小说: 諸神十億終焉兆劫自噬於秋蟬鳴時 末世:人壞被人妻 囚寵,婚後沉淪 睜眼五年後,我和死對頭生了個崽 我賺夠功德就跑路,大佬們卻急了 我也不想淪陷啊,可她男裝太帥啦 大明:開局驢車漂移,嚇壞百官! 從當嬴政師父開始 大婚被棄:我轉身嫁了權傾朝野的皇叔 兩宋英雄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