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咱們說到,盟軍的“哈士奇”雖然拆家成功,在西西裡島上插上了星條旗和米字旗,但過程卻磕磕絆絆,充滿了各種“烏龍”和“內卷”,最後還讓德軍的主力,在眼皮子底下溜之大吉,留下了一個“不完美的勝利”。
然而,西西裡島的陷落,像一顆投入地中海的深水炸彈,其引發的政治海嘯,卻遠比軍事上的勝負,來得更猛烈,也更具戲劇性。這場海嘯的中心,不在柏林,不在倫敦,也不在華盛頓,而在那座永恒之城——羅馬。風暴的中心,則是那個曾經不可一世、如今卻眾叛親離的法西斯“領袖”——貝尼托·墨索裡尼。
1943年7月25日,羅馬的夏夜,悶熱而又充滿了不祥的氣息。
就在這一天,統治了意大利長達二十一年之久的“領袖”墨索裡尼,在參加完一次氣氛詭異的法西斯大委員會會議之後,被他的國王維克托·埃馬努埃萊三世召進了王宮。等待他的,不是嘉獎和安慰,而是一紙冰冷的解職令。緊接著,這位曾經讓整個意大利為之瘋狂的獨裁者,就像一個犯了錯的小學生一樣,被一群憲兵“客氣地”請上了一輛救護車,從此,人間蒸發。
消息傳到東普魯士的“狼穴”大本營,正在地圖前為東線戰局焦頭爛額的阿道夫·希特勒,當場就炸了!他像一頭被激怒的公牛,在作戰室裡來回踱步,咆哮著,將手中能拿到的一切東西都狠狠地摔在地上。
“叛徒!一群卑鄙無恥的叛徒!”他對著他那些噤若寒蟬的將軍們嘶吼,“他們竟然敢背叛我!背叛我們共同的事業!墨索裡尼,我最好的朋友,我唯一的盟友,竟然被這群懦夫給關起來了!這不僅僅是對他個人的侮辱,更是對我們整個法西斯事業的背叛!”
據說,在最初的暴怒之後,希特勒陷入了長久的沉默。他叼著雪茄,凝望著窗外那片陰鬱的森林,用一種近乎夢囈的語調,對身邊的秘書說道:“墨索裡尼的倒台,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他是文明世界對抗布爾什維克洪流的最後一道盾牌……現在,這麵盾牌,碎了。”
在這位德國元首看來,墨索裡尼的倒台,不僅僅是失去了一個雖然經常拖後腿但至少在政治上還算“鐵杆”)盟友那麼簡單。這其中,交織著複雜的麵子問題、戰略考量和意識形態上的唇亡齒寒。
麵子:作為法西斯主義的“老大哥”,墨索裡尼的倒台,無疑是給了納粹德國一記響亮的耳光,嚴重打擊了軸心國陣營的士氣。
戰略:意大利一旦“反水”,那德國在整個地中海的南翼,將徹底門戶洞開,盟軍可以隨時從意大利這個“跳板”登陸歐洲大陸,直接威脅到德國的腹地。
意識形態:更重要的是,希特勒需要向全世界,特彆是向他自己的國民證明,法西斯的“兄弟情誼”是牢不可破的,他絕不會拋棄自己的盟友。
於是,一個在當時看來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被希特勒以一種不容置疑的、斬釘截鐵的語氣,下達了下去:“找到他!不管他在哪裡,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務必把他給我找回來!活要見人,死……不,他必須活著回來!”
被推翻的墨索裡尼,此刻正經曆著他人生中最灰暗、也最屈辱的一段旅程。
由巴多格裡奧元帥領導的意大利新政府,為了防止他被德國人救走,或者被國內的法西斯餘孽找到,像對待一件“燙手的山芋”一樣,將他秘密地在各個偏遠的、與世隔絕的地方,來回轉移。
他先是被一艘軍艦,帶到了那不勒斯灣外一個名叫“蓬紮島”的小島上,關在一個簡陋的房間裡,每天對著窗外那片蔚藍但又充滿了絕望的地中海發呆。
沒過幾天,為了安全,他又被一架水上飛機,秘密地轉移到了撒丁島東北角一個更偏僻的、名叫“馬達萊納島”的海軍基地。
可即便是這樣,意大利新政府還是覺得不放心。最終,他們決定,把這個“麻煩的囚徒”,送到一個絕對安全、也絕對與世隔絕的地方——那就是位於意大利中部亞平寧山脈的最高峰,大薩索山頂上的一家高山滑雪酒店,帝國將軍酒店。
這酒店,海拔高達2100多米,四麵都是懸崖峭壁,隻有一條纜車索道與外界相連。冬天,這裡是滑雪勝地;夏天,這裡則是與世隔絕的“天空之城”。意大利人覺得,把墨索裡尼藏在這裡,那簡直是萬無一失,德國人就算長了翅膀,也彆想飛上來。
墨索裡尼,這位曾經在羅馬的陽台上,對著成千上萬狂熱民眾揮手致意的“領袖”,如今,卻成了一個被囚禁在山巔之上的、孤獨的囚徒。他每天能做的,隻有在房間裡來回踱步,或者隔著窗戶,凝望著遠方那連綿不絕的、如同監獄圍牆般的山巒。通信被完全隔絕,看守他的憲兵,也是一批換了一批,誰也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絕望之中,他在自己的日記中,用顫抖的筆跡寫下了這樣一句話:“這裡,不是酒店,這是一個元首的墳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與此同時,德國的情報機關和黨衛隊的特工們,正在為了尋找這位“失蹤的元首”,而忙得是焦頭爛額。他們動用了所有的監聽設備、間諜網絡和線人,試圖從意大利政府那混亂的通訊中,捕捉到任何一絲關於墨索裡尼下落的蛛絲馬跡。但巴多格裡奧政府的保密工作,做得也相當到位,德國人好幾次都撲了個空,直到8月底,他們才通過一係列複雜的情報分析和技術偵察,最終將墨索裡尼的藏身之處,鎖定在了那個看似遙不可及的山頂酒店——格蘭薩索。
目標,終於確定了。接下來,就是如何將這位“山頂上的囚徒”,從這“鷹巢”之中,給救出來。
這個光榮而又九死一生的營救任務,希特勒沒有交給他手下那些傳統的國防軍將領,而是直接點名,交給了黨衛隊裡一個在當時還名不見經傳、但日後將名揚天下的人物——奧托·斯科爾茲內。
這位斯科爾茲內,時任黨衛隊上校,是個地地道道的奧地利人。他身高接近兩米,體格壯碩如熊,臉上還因為早年決鬥,留下了一道長長的、令人望而生畏的刀疤。此人,不僅作戰極其勇猛,膽大包天,更重要的是,他腦子極其靈活,是個天生的特種作戰奇才,擅長各種滲透、破壞和非常規作戰。希特勒覺得,要完成這種需要“想象力”和“膽量”的任務,斯科爾茲內這種“非主流”的悍將,遠比那些循規蹈矩的普魯士將軍們要靠譜得多。
斯科爾茲內接到命令後,立刻就開始了他那充滿了奇思妙想、也充滿了致命風險的營救計劃的製定。這個計劃,被賦予了一個極其響亮的代號——“橡樹行動”。
計劃的核心,就一個字——奇!
他知道,強攻是絕對不行的。格蘭薩索山勢險峻,隻有一條纜車通道,意大利人隻要把纜車一停,派幾挺機槍守住山口,那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唯一的辦法,就是從天上,以一種意大利人做夢也想不到的方式,直接降臨到酒店的頭頂上!
於是,一個極其大膽的“滑翔機空降突襲”計劃,成型了。
行動兵力:12架dfs230輕型滑翔機,搭載著90名從德國傘兵和山地部隊中精挑細選出來的突擊隊員。這些滑翔機,沒有引擎,在空中滑翔時,悄無聲息,如同鬼魅,最適合執行這種需要高度隱蔽性的突襲任務。
戰術規劃:德國空軍的偵察機,對格蘭薩索酒店周邊的地形,進行了反複的、極其精密的空中照相偵察,仔細地分析了酒店的建築結構、周邊的風向、以及唯一一塊可能供滑翔機迫降的、位於酒店旁邊的、極其狹小的高原草坪。
個人榮譽與風險:斯科爾茲內本人,更是主動請纓,要求親自參與這次突襲行動,並獲得了“第一個衝進墨索裡尼房間”的權利。這既是一種象征性的榮耀,也意味著他將承擔最大的風險。
1943年9月12日,清晨。意大利中部的一處秘密機場。
12架dfs230滑翔機,在牽引機的拖拽下,依次呼嘯著升空,消失在晨曦的薄霧之中。他們的目標,直指數百公裡之外的、亞平寧山脈的最高峰——大薩索山。
下午兩點左右,這支幽靈般的滑翔機編隊,悄無聲息地出現在了格蘭薩索酒店的上空。
酒店周圍負責守衛的200多名意大利憲兵,可能還在悠閒地喝著咖啡,曬著太陽,他們做夢也想不到,死神,會以這樣一種“天外飛仙”的方式,從天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