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們說到,在德黑蘭,三巨頭圍繞著“第二戰場”這個核心議題,展開了激烈的交鋒。最終,在斯大林的強硬堅持和羅斯福的巧妙配合下,丘吉爾被迫做出了讓步,盟軍在1944年春天登陸法國的“霸王行動”,終於塵埃落定。
然而,解決了“怎麼打”的問題,一個更深遠、也更複雜的問題,擺在了三巨頭的麵前——打贏了以後,怎麼辦?尤其是,如何處置那個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德國?以及,如何規劃一個全新的、能夠避免悲劇重演的世界秩序?
在德黑蘭會議接下來的議程裡,三巨頭將扮演起上帝的角色,在地圖上,重新規劃歐洲的版圖,並為戰後的世界,埋下了一係列影響至今的伏筆。
1.如何處置德國?——“槍斃五萬人”的玩笑與肢解的共識
大戰尚未結束,但勝利的曙光,已經讓三巨頭開始認真地謀劃,如何讓德國這頭戰爭猛獸,永永遠遠地被關進籠子,再也無法掙脫。
在當天晚上的宴席上,氣氛相對輕鬆了一些。在酒精的作用下,三巨頭的談話,也變得更為“坦率”。就在此時,斯大林端著酒杯,用一種近乎漫不經心、卻又帶著一絲陰森的語氣,突然拋出了一個駭人聽聞的提議。
他晃著杯中的伏特加,緩緩說道:“為了徹底摧毀希特勒的戰爭機器,我認為,戰後必須將大約五萬名德國的總參謀部軍官和高級技術人員,全部處決。”
此言一出,全場嘩然。英國首相丘吉爾的臉色,瞬間變得鐵青。他“砰”地一聲將酒杯重重地放在桌上,霍然站起,用他那因憤怒而顫抖的聲音說道:“我,大英帝國的首相,絕不可能同意這種野蠻的、大規模的報複性屠殺!如果這就是我們勝利的代價,那我寧願現在就被拖出去槍斃!”
宴會廳裡的氣氛,瞬間降到了冰點。剛才還觥籌交錯的場麵,變得劍拔弩張。
就在這時,羅斯福總統再次展現了他高超的社交技巧。他笑著舉起酒杯,轉向斯大林,用一種壓低了聲音的、開玩笑的口吻說:“斯大林元帥,我看五萬人是不是太多了點……要不,我們各退一步,隻槍斃四萬九千人,怎麼樣?”
這句充滿了黑色幽默的話,像一根針,瞬間戳破了緊張的氣球。斯大林聽罷,先是一愣,隨即爆發出了一陣爽朗的大笑。剛才還一臉嚴肅的蘇聯將領們,也跟著笑了起來。剛才還劍拔弩張的氣氛,就這樣被輕易地化解了。
斯大林親自走到丘吉爾身邊,拍了拍他僵硬的肩膀,表示自己剛才“隻是在開玩笑”,是在測試一下盟友的“道德底線”。丘吉爾這才餘怒未消地,被眾人勸回到了座位上。
這個小插曲,雖然以玩笑收場,但其背後,卻反映了一個嚴肅的現實:如何懲罰和控製戰後的德國,以杜絕其再次成為世界戰爭的策源地。
笑語過後,三巨頭很快進入了正題。羅斯福開門見山:“好了,先生們,現在我們要討論德國問題了——我們到底要不要把德國分裂開?”
斯大林的回答,沒有任何遲疑:“我們蘇聯方麵,傾向於肢解德國。”
丘吉爾立刻附和:“我完全讚成!尤其是,必須要把普魯士這個德國軍國主義的罪惡核心,給徹底地、永久地剝離出來!”
羅斯福點點頭,顯然他早已對此深思熟慮。他拿出一張地圖,向兩位盟友展示了他幾個月前構想的一個方案。他建議,可以將德國,徹底地分成五個自治的國家部分:
第一部分,將萬惡之源的普魯士,縮小到最弱的狀態。
第二部分,劃出漢諾威和德國西北部的區域。
第三部分,薩克森及萊比錫一帶。
第四部分,包括兩個黑森州和萊茵河以南的地區。
第五部分,由巴伐利亞、巴登和符騰堡三個南德邦國組成。
除此之外,羅斯福還設想,再劃出漢堡的基爾運河區和工業心臟魯爾區,這兩個戰略要地,不屬於任何一個德國邦國,而是由盟國共同管製。
這個“五塊+兩區”的肢解方案,聽得丘吉爾和斯大林,都連連點頭。然而,在如何具體操作上,三人的看法,卻並不完全相同。
斯大林的態度,最為堅決和強硬。在他看來,無論德國是分成五塊還是六塊,都必須是真刀真槍地拆開,而且要拆得徹徹底底。他揮舞著他那標誌性的煙鬥,沉聲說道:“如果隻是搞幾個鬆散的邦聯,那根本沒用,德國人遲早還會重新湊成一個國家!德國各地的人,沒什麼兩樣,他們打起仗來,都像魔鬼一樣凶狠!”他甚至斷言:“你們彆指望能找到什麼‘好德國人’。唯一的例外,或許也就算奧地利人了。”在斯大林的眼中,德國這個民族,天生就具有侵略傾向,必須用最嚴酷的手段,對其進行永久的削弱。他直截了當地表示,德國今後哪怕變成許多個“小國家”,也比再次出現一個強大的德國,要安全得多。他強調,要讓德國人“至少50年都無法重新聯合起來”,並且,戰後需要由國際力量,長期看管德國,必要時,甚至可以動用武力和經濟手段,決不允許德國軍國主義死灰複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丘吉爾雖然也痛恨納粹,但他心中,卻有著更多的隱憂。作為一位傳統的歐洲政治家,他一方麵讚同削弱德國,尤其是削弱普魯士這個軍國主義的溫床;但另一方麵,他也擔心,一個被過度削弱、四分五裂的德國,會在歐洲的中心,留下一個巨大的權力真空,而這個真空,很可能會被日益強大的蘇聯所填補。這是他不願意看到的。因此,他雖然同意肢解德國,但更傾向於一種更為鬆散的分裂。他皺著眉頭說:“關鍵是要讓德國保持分裂的狀態,哪怕隻有五十年也好。但簡單地分成幾塊,我擔心,到頭來這些碎片,遲早又會粘回到一起去。”
羅斯福則在一旁,傾聽著兩位盟友的觀點,並試圖找到一個平衡點。他幽默地提到:“我想,大家都會同意,當年德國還分成上百個小邦國的時候,它對世界文明的威脅,可要小得多了。”這句話,引得斯大林再次大笑,丘吉爾也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羅斯福讚同斯大林的基本主張,即必須從政治上,徹底解體德國,從軍事上,完全解除其武裝,以避免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因對德懲罰不徹底而導致其迅速複興的覆轍。
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三巨頭最終達成了一項初步的共識:德國戰敗後,將被美、英、蘇三方分區占領。同時,將成立一個由盟國代表組成的專門委員會,來仔細地研究,關於德國“去軍事化和肢解問題”的具體方案。
就這樣,在德黑蘭會議的觥籌交錯和激烈爭論中,三巨頭親手埋下了德國在戰後被分裂的種子。儘管他們當時無法預見到,在未來的幾十年裡,德國將真的分裂為東、西兩部分,並成為冷戰的最前沿,但確保德國永遠不能再威脅世界和平的堅定信念,在這一刻,已然結下了沉重的共識。
2.蘇聯對日作戰的承諾——斯大林的“利益交換”
在德黑蘭,除了歐洲戰事,遠東的戰爭局勢,也是一個重要的議題。羅斯福此行的核心目標之一,就是想從斯大林的口中,得到一個關於蘇聯何時對日作戰的明確承諾。
因此,在會議的間隙,羅斯福旁敲側擊地向斯大林,提出了那個他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斯大林元帥,當希特勒徹底滅亡之後,蘇聯會對日本開戰嗎?”
麵對美英的期待,斯大林,這位老謀深算的政治家,並沒有拒絕,但他巧妙地,將這個問題,變成了一場赤裸裸的利益交換。他明白,蘇聯在歐洲戰場,已經付出了山一樣沉重的犧牲,如果還要在戰後,出兵遠東,去攻打一個與自己尚保持著中立條約的日本,那麼,就必須得到足夠豐厚的回報。
他坦率地表示,蘇聯可以在德國投降後對日宣戰,但他開出了一係列清晰的“價碼”:首先,在日俄戰爭中被日本奪走的南薩哈林島庫頁島南部)必須回歸蘇聯;其次,整個千島群島都必須移交給蘇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蘇聯在遠東需要一個常年不凍的出海口,他明確地提到了中國的大連港,並含蓄地表達了對旅順港海軍基地權益,以及對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控製權的要求。
這些條件,實際上,就是要完全收複沙皇俄國時期在遠東失去的所有領土和權益,並確保蘇聯在太平洋地區,擁有一個穩固的戰略立足點。
羅斯福對斯大林的這些要求,表現出了極大的理解和務實。於是,在一場沒有英國和中國代表在場的私下交談中,他基本同意了斯大林的大部分條件。他承諾,戰後南庫頁島和整個千島群島,都可以讓給蘇聯,並表示可以考慮蘇聯在大連和旅順的特殊權益。他唯一表現出的謹慎,是關於中國的利益,他坦誠地告訴斯大林,關於大連和旅順,他日後還需要與中國的蔣介石進行溝通。
斯大林狡黠地點了點頭,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暫時,不必讓中國人知道這些細節。”他向羅斯福坦城,蘇聯人民可以理解對德作戰是為了民族生存,但要向他們解釋,為何要去攻打一個“並沒有給我們造成巨大麻煩的國家”,就需要有這些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國家利益作為理由。
正是在這個背景之下,一場更為精彩的、充滿了外交辭令“太極推手”的對話,在三巨頭之間展開了。
一場充滿“潛台詞”的對話
在一次非正式的會談中,當話題再次觸及出海口問題時,丘吉爾,這位大英帝國的掌舵人,率先拋出了一個看似友好和慷慨的引子。
丘吉爾:“我覺得,像蘇聯這樣幅員遼闊的偉大國家,理應擁有通往溫暖海洋的不凍港。這個問題,當然要等到勝利之後,在和平解決時再詳細討論,但我們完全可以本著盟友和朋友的關係,來友好地協商解決。”
潛台詞解讀:丘吉爾的這番話,聽起來非常大度,但實際上是一次巧妙的外交試探。他主動提及“出海口”,一方麵是向斯大林示好,另一方麵,也是想將話題從斯大林剛剛提出的、具體而敏感的“遠東利益”,引向一個更寬泛、也更符合英國利益的領域——比如,地中海。他想看看斯大林的胃口,到底有多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斯大林立刻接住了丘吉爾拋來的球,並用一個犀利的反擊,將皮球踢了回去。
斯大林:“既然丘吉爾先生提到了這個問題,那我想順便問一下,英國對土耳其海峽達達尼爾海峽)現行的製度,有什麼看法?既然英國現在不反對我們獲得出海口的通道,那我們是否可以,放寬《蒙特勒公約》對土耳其海峽的軍事通行限製呢?”
潛台詞解讀:這是斯大林一次教科書級彆的外交反擊。他瞬間就將丘吉爾那句模糊的、禮節性的客套話,變成了一個具體而尖銳的、直指英國核心利益的難題。土耳其海峽,是俄羅斯黑海艦隊進出地中海的唯一通道,曆來是英俄博弈的焦點。斯大林的意思很明確:“首相先生,您是隻願意說說漂亮話,還是準備拿出點真金白銀的實際利益來?”
丘吉爾顯然沒有料到斯大林會如此直接,他立刻感受到了壓力,開始巧妙地閃避。
丘吉爾:沉吟片刻)“英國現在,對俄國通向暖水港,並沒有異議。不過……目前我們正在設法,讓土耳其加入到我們的陣營中來共同作戰,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在戰時,還是先不急於處理為好。”
潛台詞解讀:丘吉爾迅速地找到了一個完美的借口——“戰時需要,團結土耳其”。他既沒有直接拒絕斯大林,又成功地將這個燙手的山芋,推到了“戰後再說”的籃子裡。這充分展現了他作為一名老牌帝國政治家的圓滑。
斯大林見狀,也不再緊逼,而是雲淡風輕地將話題收了回來,但他又不動聲色地,用曆史敲打了丘吉爾一下。
斯大林:“不急,我們以後再討論。我隻是隨口一問。”話鋒一轉,帶點嘲諷的意味)“不過我想起來,當年的羅斯福勳爵指19世紀主張遏製俄國擴張的英國前外交大臣),可不是這麼想的啊。”
丘吉爾:哈哈大笑)“確實,確實。不過那時候,我們彼此並非盟友嘛。時代不同了,現在我們是並肩戰鬥的兄弟!”
潛台詞解讀:斯大林用曆史舊事,再次提醒丘吉爾:曆史上,英國可是一直在堵截俄國的出海口。他是在暗示,“我可沒那麼容易相信你們的漂亮話。”而丘吉爾則用大笑和“今非昔比”的說法,巧妙地將這段尷尬的曆史一筆帶過。
就在這時,一直在一旁觀察的羅斯福,恰到好處地介入了。他將話題,引向了一個更具建設性,也更符合他自己理念的方向。
羅斯福:“說到出海口,我之前和斯大林元帥討論過波羅的海的出路問題。我有一個設想,我們可以把德國的不來梅、漢堡、呂貝克這幾個舊漢薩同盟的港口,設為國際自由港,並將基爾運河置於國際保障之下,以保證世界各國的自由航行。”
潛台詞解讀:羅斯福此舉,一石三鳥。第一,他將話題從敏感的英蘇地中海博弈,轉移到了如何處置戰敗國德國的問題上,避免了盟友間的直接衝突。第二,他提出了“國際共管”和“自由港”這個新概念,這正是他戰後世界新秩序構想的一部分。第三,他也是在向斯大林暗示,他有辦法,通過“國際化”的模式,來解決蘇聯的出海口問題。
斯大林對這個提議,表示了讚許,但他立刻又將話題,拉回到了他最關心的核心利益上。
斯大林:“這是個不錯的主意。”話鋒再次一轉)“那麼,俄國在遠東,能得到什麼呢?”
潛台詞解讀:斯大林再一次展現了他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談判風格。他對羅斯福的宏大構想表示欣賞,但他更關心的是,自己能拿到手的、實實在在的東西。他等於是在對羅斯福說:“總統先生,您那些關於德國的宏偉藍圖很好,但現在,我們還是先來談談我的‘價碼’吧。”
此時,羅斯福終於拋出了他為斯大林準備的解決方案。
羅斯福:“我在想,也許‘自由港’的主張,同樣也適用於遠東。比如說,大連,就是一種可能。”
潛台詞解讀:這是羅斯福試圖在“滿足蘇聯要求”和“尊重中國主權”之間,找到的一個平衡點。他希望用“國際共管的自由港”這個名義,來包裝蘇聯在大連的實際使用權,這樣,既能給斯大林一個交代,在名義上,又不算直接割讓中國的領土。
斯大林,這位洞悉人心的現實主義者,立刻就看穿了這層包裝紙下的真實意圖。他故作遲疑地,提出了一個看似在為中國著想的問題。
斯大林:略顯遲疑地)“我可不認為,中國人會喜歡這樣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