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華沙城下_二戰那些事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73章 華沙城下(2 / 2)

明斯克大圍殲的完成,標誌著一個可怕的事實:德國中央集團軍群,這個曾經在1941年兵臨莫斯科城下的、德軍最強大的戰略集群,作為一個有組織的軍事單位,已經不複存在了。它被從地圖上,徹底抹掉了。

中央集團軍群的覆滅,在綿延數千公裡的東線戰線上,撕開了一個寬達400公裡的、巨大的、無法彌補的戰略缺口。

在接下來的將近兩個月裡,四個方麵軍的百萬大軍,像一股紅色的怒濤,以每天推進幾十公裡的驚人速度,向西席卷了500到600公裡。他們越過了蘇聯的舊國界,衝入了波蘭境內。

羅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一路攻克了盧布林、布列斯特等重鎮。到7月底,他的先頭部隊,已經抵達了波蘭首都華沙的城下,隔著維斯瓦河,甚至已經能用望遠鏡,看到華沙城裡的建築了。

然而,就在蘇軍兵臨華沙城下的時候,連續狂奔了幾個星期的蘇聯裝甲矛頭,終於顯出了疲態。他們的坦克在持續的戰鬥和長途行軍中,損失嚴重,油料和彈藥也快要耗儘,補給線被拉得過長。莫德爾元帥,這位德國最優秀的“防禦大師”,抓住了這最後的機會。他集結了手頭所有的裝甲部隊,包括“戈林”師、“維京”師等精銳,在華沙東北的沃沃明地區,對已經衝得太靠前的蘇軍第2坦克集團軍,發動了一連串教科書式的凶狠反擊。

從7月30日到8月5日,雙方爆發了一場慘烈的坦克大戰。蘇軍第3坦克軍損失慘重,被迫後撤。蘇軍的攻勢,在持續了近一個半月、推進了數百公裡之後,終於,在華沙城下,被暫時地擋住了。

這次停頓,是二戰史上一個極具爭議、也極富悲劇色彩的事件。

從純軍事角度看,蘇軍停下來,是完全有理由的。你想啊,連續兩個月,跑了600公裡,這在二戰時期,是極其恐怖的推進速度。部隊已經極度疲憊,裝備損耗嚴重,後勤補給線,被拉得像一根又細又長的麵條,前線的坦克沒油,大炮沒炮彈。所以,停下來,休整一下,等等後勤,是完全必要,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這次軍事上“必要”的停頓,卻恰好,與斯大林那冷酷無情、深不可測的地緣政治算計,不謀而合了。

就在8月1日,也就是蘇軍抵達維斯瓦河畔的第二天,在華沙城內,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起義。起義的領導者,是忠於倫敦波蘭流亡政府的“波蘭救國軍”。他們的目的很明確,要在蘇聯人進來之前,自己解放自己的首都,這樣,在戰後瓜分勝利果實時,他們才有說話的資本,才能建立一個獨立的、親西方的波蘭政府。

這一下,就戳到了斯大林的肺管子。

斯大林心裡的小算盤,打得劈啪響。他怎麼可能容忍一個親西方的政府,出現在蘇聯的家門口?他要扶植的,是親蘇的波蘭共產黨政府。而這支“波蘭救國軍”,就是他最大的障礙。

於是,一出極其冷酷的政治戲碼,上演了。

斯大林一看,喲,這不巧了嗎?你們起義了?真不湊巧,我的部隊“正好”打累了,後勤跟不上了,得“休整”一下。你們先打著,我坐河對岸,給你們精神上加加油。

就這樣,蘇聯紅軍,在維斯瓦河東岸,安營紮寨,“休整”了整整幾個月。他們隔岸觀火,眼睜睜地看著,德軍調集重兵,對華沙城內的起義軍,進行殘酷的鎮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最終,在孤立無援中戰鬥了63天之後,英勇的華沙起義,被德軍血腥地鎮壓了下去。整個華沙城,幾乎被夷為平地,超過20萬波蘭軍民,慘遭殺害。

軍事上的後勤困境,為斯大林實現其冷酷的政治目的,提供了一個完美到無法辯駁的借口。他成功地,借德國人的手,鏟除了自己未來的政治對手。

餘波與遺產:一場超越斯大林格勒的災難

我們再回過頭來,盤點一下“巴格拉季昂”行動,給德國帶來的,是怎樣的一場災難。

這麼說吧,對於德國國防軍而言,這是一場比斯大林格勒,更徹底、更迅速、也更具毀滅性的失敗。這是德軍建軍史上,最慘重的一次敗仗,沒有之一。

短短兩個月,強大的中央集團軍群,灰飛煙滅。其下轄的34個師裡,有17個被全殲,另外還有幾十個師,被打得隻剩個番號。德軍的總損失,高達約50萬人,包括陣亡、被俘和重傷。這些經驗豐富的老兵和技術裝備的損失,在戰爭後期,是根本無法彌補的。但蘇軍也同樣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約18萬人陣亡和失蹤,60萬人受傷,但對蘇聯來說人是不缺的。

這場大崩潰,直接導致東線戰線,出現了一個長達400公裡的大窟窿。通往波羅的海、東普魯士和波蘭的大門,被轟然撞開。德國人隻能倉促地,把所有能調動的部隊,甚至是元首自己的警衛營,都像填沙包一樣,往這個無底洞裡填。但這一切,都於事無補。

就算希特勒能從地裡,再刨出一百萬人來,也堵不上這個窟窿了。

這場災難的衝擊波,也迅速地,從前線,傳導到了德國內部。它成了引爆我們之前講過的,“7月20日”刺殺希特勒密謀案的直接催化劑。

很多密謀的核心成員,本身就是中央集團軍群的軍官。他們比誰都清楚,前線到底發生了什麼。中央集團軍群的覆滅,徹底粉碎了他們對戰爭的最後一絲幻想,讓他們意識到,在希特勒的領導下,德國,正無可挽回地,滑向毀滅的深淵。

為了向全世界,特彆是向還在懷疑蘇聯戰果的西方盟國,炫耀這次空前的勝利,斯大林還下令,在莫斯科,舉行了一場規模浩大的戰俘遊行。

1944年7月17日,名在白俄羅斯被俘的德軍官兵,在他們被俘的將軍們的帶領下,排著長長的縱隊,垂頭喪氣地,走過了莫斯科的主要街道。這次充滿羞辱意味的宣傳活動,被蘇聯內務部,諷刺地命名為“大華爾茲行動”。

沿途的莫斯科市民,對這些曾經的侵略者,投去了憤怒和鄙夷的目光。遊行結束後,還有灑水車,跟在隊伍後麵,清洗街道,寓意是“洗去法西斯匪徒留下的汙穢”。

這場遊行,隻是這些戰俘苦難的開始。在被運往蘇聯各地戰俘營的漫長旅途中,成千上萬的人,因饑餓、疾病和虐待,死在了路上。

“巴格拉季昂”行動的結束,標誌著東線戰場的戰略主動權,已經完全、徹底地,轉移到了蘇聯手中。德軍,從此再也無法組織起任何有效的戰略防禦,隻能節節敗退,直至最終的覆滅。

不過,就在蘇軍和德軍,在東線打得你死我活,血流成河的時候,我們剛才提到的、那場悲壯的華沙起義,其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大國之間的博弈和算計呢?為什麼一場旨在反抗納粹的愛國起義,最終,會演變成一出令人扼腕的悲劇?

這裡麵,可不僅僅是蘇德之間的恩怨,還牽扯到了英國、美國,以及兩個對立的波蘭政府之間的複雜關係。

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咱們,下回再說。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時空裡迷失的愛 留子已是星際第一,啥時接我回家 人在古代學醫,永夜末日來了! 陽明路 抗戰:從遠征軍開始在東南亞崛起 隊長你寶貝老婆又靠畫畫破案了 飲馬醉山河 破妄守界 從逃妾到開國女帝 養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