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咱們說到,衝繩島戰役。美軍用慘烈的傷亡,體驗了一把登陸日本本土可能會是何等地獄繪卷。還有一出注定要上演的、更為悲壯的獨角戲。它的主角,是日本帝國最後的、也是最強大的象征——戰列艦“大和”號。
說到日本戰艦,不管你熟不熟悉二戰,第一反應八成都是“大和”。光聽這名字——日本的古稱,民族的象征——你就能感覺到它背負了多少東西。它是當時日本工業的巔峰,是舉國之力鑄就的鋼鐵巨獸。然而,它的命運,也和它的名字一樣,最終成了一個民族悲劇的縮影。
這艘船是怎麼來的?它又經曆了怎樣憋屈而短暫的一生?最後又是如何走向那場驚天動地的毀滅的?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艘傳奇巨艦的故事。
時間回到20世紀30年代。當時的日本海軍,心裡那叫一個憋屈。
一戰打完後,幾個海軍強國美、英、日、法、意)坐下來開了個會,簽了兩個著名的條約——《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條約》。這倆條約說白了,就是個“海軍限購令”。大家約定好,不許再瘋狂造軍艦了,特彆是那種最大最厲害的戰列艦,排水量不能超過噸,主炮口徑不能超過16英寸約406毫米)。
這對誰最不公平?日本。
你想啊,美國和英國家大業大,海軍遍布全球,就算按比例限製,家底也厚。日本呢?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工業實力跟美英根本不是一個量級。他們覺得這規矩就是衝著自己來的,是歐美列強摁著自己的腦袋,不讓它成為真正的世界大國。當時日本最後造的一批戰列艦還是1921年完工的“長門”級,早就眼巴巴地盼著更新換代了。
這口氣,日本軍部那幫鷹派大佬怎麼可能咽得下去?他們骨子裡就認為,條約是狗屁,拳頭才是真理。於是,到了1934年,日本乾脆利落地退出了國際聯盟,順便一腳踢開了海軍條約,大聲宣布:“這破遊戲老子不玩了!從今天起,我想造多大的船,就造多大的船!”
這一下,給新型巨艦的誕生掃清了所有“法律障礙”。
光有造船的自由還不夠,還得有造船的理由。這個理由,就是當時在日本海軍中如同聖經一般的“艦隊決戰”思想。
這是個什麼思想呢?簡單說,就是迷信“一戰定乾坤”。
日本海軍深受一個叫馬漢的美國海軍戰略家影響,再加上1905年日俄戰爭中,他們在對馬海峽一戰就幾乎全殲了俄國艦隊,從此對這種“一把梭哈,贏得所有”的賭徒式勝利上了癮。
他們清醒地認識到,跟美國比工業實力,那純粹是找虐。二戰前,美國的工業產值占全世界差不多三分之一,而日本隻有可憐的3.5。美國人甚至放話,要用“三比一”的速度造軍艦,活活耗死日本。
數量上比不過,怎麼辦?日本決策者想出了一個簡單粗暴的辦法:拚質量!
既然我造不了你那麼多艘船,那我就造一艘超級無敵的船。我的這一艘,要能打你三艘!隻要我的單艦性能形成碾壓性優勢,那在決戰的時候,我就能用質量抹平數量的差距,一舉乾掉你的主力艦隊,贏得整個太平洋。
這個“以質換量”的瘋狂構想,就是“大和”號誕生的核心驅動力。它不是一件普通的武器,它是一個戰略級的“作弊器”。
其實,早在掀桌子不玩條約之前,日本海軍內部的小算盤就已經打得劈啪響了。
1933年,他們就開始琢磨著要造一種搭載460毫米巨炮的超級戰列艦。為什麼要選這個口徑?因為他們搞到了“情報”或者說他們自己這麼認為的),說美國新建的戰列艦,因為要通過巴拿馬運河,所以船的寬度不能超過32.3米。船體寬度受限,就意味著安裝不了更大、更重的炮塔。
所以日本人判斷:美國佬的戰列艦,主炮口徑頂天了也就是16英寸。隻要我們搞出18.1英寸的炮,那在射程和威力上就能穩穩壓他們一頭。這就好比打牌,我知道了你的底牌上限,那我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出更大的牌來壓死你。
這個“巴拿馬運河限製”理論,成了日本人下定決心搞超級戰列艦的關鍵。他們覺得,自己抓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技術領先窗口。
1936年底,海軍條約徹底作廢。日本海軍迫不及待地拿出了設計方案。1937年8月,海軍大臣米內光政正式下令,開工建造兩艘這種史無前例的巨艦。
1937年11月4日,在廣島縣的吳海軍工廠,一個高度機密的工程,代號“a140計劃”,也就是後來的“大和”號,悄悄地放下了第一塊龍骨。
一個承載著整個帝國野心的鋼鐵巨獸,就此開始孕育。
“大和”號的建造,被當成日本帝國的頭號王牌工程。為了它,日本人可以說是把當時能用上的所有好東西都堆了上去,並且保密工作做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為了不讓外界主要是美國間諜)知道他們在偷偷搞個大家夥,日本人想儘了一切辦法。
首先,他們對吳海軍工廠的船塢進行了大規模改造,挖深了1米,還裝了個能吊起350噸重物的巨型起重機。這動靜就不小,但接下來的操作才叫絕。
物理屏蔽:他們在造船廠四周立起了高高的木板牆,把船塢圍得嚴嚴實實。旁邊有條鐵路,經過時能看到船塢?沒關係,直接在鐵路一側掛上厚厚的簾子,讓你啥也看不見。
空中遮蓋:船塢上方,他們搭起了一個巨大的棚子,把船體的大部分都蓋住。從天上看,也隻能看到一個模模糊糊的輪廓。
草席大法:光有木板還不夠,他們還喪心病狂地用了成噸的棕櫚葉編織的草席,把整個船塢又包了一層,偽裝得像個巨大的草垛。
憲兵站崗:周圍的山頭上,全天24小時都有憲兵站崗放哨,彆說可疑人員了,一隻鳥飛得低了都可能被盤問。
保密工作嚴到什麼程度?連德國、意大利這些盟國的海軍武官想來參觀一下,都被客客氣氣地請了出去:“不好意思,家裡正在裝修,不方便見客。”
整個建造過程,對於當地居民來說,成了一個“公開的秘密”。大家模模糊糊知道海軍在搞個了不起的東西,但那玩意兒到底多大、多厲害,誰也說不清。這種極致的保密,就是為了在開戰前,把“大和”號這張王牌死死地攥在手裡,打美國一個措手不及。
1940年8月8日,這艘巨艦終於要下水了。按理說,這麼牛的船下水,不得敲鑼打鼓,舉國歡慶?
恰恰相反。“大和”號的下水儀式低調得像做賊一樣。沒有媒體,沒有民眾,現場隻有幾個海軍高官和一臉嚴肅的工人們。海軍大臣代理嶋田繁太郎小聲宣布,這艘“一號艦”正式命名為“大和”。
儀式結束,大家鳥獸散,仿佛什麼都沒發生。
這個所謂的“國家象征”,從一開始就跟普通民眾隔著一道厚厚的牆。它不是為了給國民看的,而是海軍高層用來給自己壯膽的“精神圖騰”。這種與民隔絕的象征主義,也為它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1941年12月16日,“大和”號正式服役。當第一批官兵登艦時,他們簡直驚呆了。這哪是軍艦,這分明是五星級豪華郵輪啊!
生活設施逆天:船上居然有三菱電梯和日立空調!在炎熱的南太平洋,彆的軍艦熱得像蒸籠,“大和”號裡卻涼爽如春。
居住條件優越:官兵們住的是寬敞的住艙,能用充足的淡水洗澡,這在當時的海軍裡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
夥食太好:最拉仇恨的是,船上居然有一台冰淇淋製造機!當其他戰艦的士兵還在啃混著麥麩的糙米飯時,“大和”號的廚房能供應純白的大米飯,過節還發清酒和點心。
這種超規格的待遇,讓“大和”號很快在海軍內部贏得了一個充滿羨慕嫉妒恨的綽號——“大和旅館”。
當然,彆以為“大和旅館”就是來度假的。舒適的背後,是日本海軍出了名的嚴苛紀律和殘酷訓練。
幸存軍官吉田滿後來回憶過一件事。有一次,一個水兵沒按規矩給他敬禮,他隻是口頭批評了一下。結果他的上司看見了,二話不說,當場就給了吉田一個大嘴巴子,罵他對下屬太“溫柔”。按規矩,這水兵的錯“至少該罰五拳”!
還有一個關於暈船的奇葩故事。一個新兵蛋子在風浪裡吐得七葷八素,實在忍不住,吐在了自己的帽子裡。一個老兵曹長看到了,非但不安慰,反而勃然大怒:“誰讓你把‘零碎’嘔吐物)攤在那的?混賬!給我全都吞回去!”
在老兵的逼視下,這個可憐的新兵隻能閉著眼,把穢物一口氣又咽了下去。據說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暈過船。老兵還冷笑著說:“怎麼樣,自家煮的粥味道不錯吧?”
這種近乎變態的“治療”方式,就是當時日本軍隊“精神注入”的縮影。在“大和旅館”的空調房裡,同樣上演著這種野蠻的訓練,鍛造著士兵們絕對的服從和悍不畏死的精神。
好了,讓我們看看這位“學霸”的成績單。它到底有多牛?
尺寸與排水量:全長263米,差不多是兩個半足球場那麼長。滿載排水量接近噸。這是什麼概念?當時美國最牛的衣阿華級戰列艦也就噸。大和號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海上巨無霸”。
主炮火力學霸的強項):這是“大和”號最引以為傲的地方。9門460毫米口徑的主炮,是人類有史以來安裝在軍艦上最大的炮。炮管長21米,一發穿甲彈重達1.46噸,比一輛小轎車還重!最大射程超過42公裡,可以在你剛看到它的時候,它就已經能開炮轟你了。一座主炮塔的總重量,比當時一艘驅逐艦還重。簡直就是把三艘驅逐艦頂在腦袋上。
裝甲防護另一個強項):“大和”號的外號叫“海上堡壘”,不是白叫的。它采用了“全或無”的防護理念,意思是要麼不防護,要麼就給你最厚的甲。關鍵部位,比如彈藥庫、動力艙,都用厚得離譜的裝甲包起來。主炮塔正麵裝甲厚達650毫米,什麼炮彈打上去基本都是撓癢癢。全船有近40的重量都是裝甲,堪稱一個移動的鋼鐵烏龜殼。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動力與航速中規中矩):因為又大又重,所以跑不快。最高航速27節約每小時50公裡),在戰列艦裡還行,但想追上航母和巡洋艦就彆想了。續航力倒是不錯,加滿油能從日本跑到美國西海岸。但問題是,戰爭後期日本窮得連油都快沒了,這艘“油老虎”大部分時間隻能趴在港口裡。
電子設備嚴重偏科):這就是“大和”號的命門了。它服役初期,居然連雷達都沒有!主要靠艦橋上那個巨大無比的光學測距儀,說白了就是個超級望遠鏡,靠人眼索敵。後來雖然加裝了簡陋的雷達,但性能跟美軍的沒法比。這就好比一個武功蓋世的瞎子,空有一身力氣,卻看不見對手在哪。
總的來說,“大和”號就是一個典型的“偏科生”。它的火力和防護,點到了人類科技樹的頂端,堪稱“昭和三大馬鹿工程”之一另外兩個是青函海底隧道和新乾線,指其耗資巨大、效益存疑)。但在航速,特彆是防空和電子設備上,卻存在致命短板。它的誕生,既是戰列艦技術的巔峰,也敲響了戰列艦時代的喪鐘。
“大和”號的設計初衷,是作為日本海軍的“決戰兵器”,要在太平洋上和美國艦隊來一場史詩級的對決。
然而,劇本並沒有按日本人想的那麼演。
1942年2月,“大和”號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成為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的旗艦。
6月,決定太平洋戰爭走向的中途島海戰爆發。山本五十六坐鎮“大和”號,在幾百公裡外遙控指揮。他本以為自己的航母部隊能輕鬆拿下中途島,然後主力戰列艦艦隊跟上去一錘定音。
結果呢?日軍的四艘主力航母,被美軍打了個措手不及,接二連三地變成海上的火炬。消息傳來,遠在後方的山本和“大和”號隻能乾瞪眼。等他們趕到戰場,黃花菜都涼了。
整場海戰,“大和”號一炮未發,灰溜溜地回了家。這次失敗,第一次暴露了戰列艦在航母時代的尷尬:跑得太慢,跟不上節奏,成了戰場上的“觀眾”。
中途島之後,“大和”號被派往南太平洋的特魯克環礁基地,當起了“鎮場子的”。
當時瓜島戰役打得正激烈,日軍想過派“大和”號去炮轟美軍陣地。但想來想去,還是放棄了。理由很奇葩:
我們帶的都是打軍艦的穿甲彈,打陸地效果不好。
那片海我們不熟,萬一這大家夥擱淺了咋辦?
最重要的是,這船太費油了!開出去一趟,家底都得燒光。
於是,從1942年8月到1943年5月,長達9個月的時間裡,“大和”號隻有1天離開過港口。它就那麼靜靜地停在特魯克,看著前線的戰況越來越糟。官兵們在“大和旅館”裡享受著空調和冰淇淋,而其他部隊正在瓜島的叢林裡忍饑挨餓。
“大和旅館”的綽號,也因此多了一層諷刺的意味。
1944年10月,史上規模最大的海戰——萊特灣海戰爆發。日本海軍賭上了全部家當,企圖摧毀美軍的登陸艦隊。“大和”號終於迎來了它遲到的首秀。
在10月25日的薩馬島海戰中,“大和”號所在的栗田艦隊,意外地撞上了一支美軍的護航航母編隊,代號“塔菲3號”。
這支編隊,說白了就是一群由商船改造的“鐵皮航母”,加上幾艘小得可憐的驅逐艦。但在晨霧中,栗田健男中將把它當成了美軍的主力航母艦隊,大喊一聲:“全軍突擊!”
“大和”號終於有機會開火了!它在32公裡的超遠距離上,對著美軍航母打出了第一輪齊射。
然而,尷尬的事情發生了。
因為以為對方是重甲的艦隊航母,所以“大和”號裝填的是穿甲彈。這種炮彈的特點是“延遲引信”,設計用來穿透厚厚的裝甲再爆炸。可它打的是“鐵皮航母”,裝甲薄得像紙一樣。結果,1.46噸重的炮彈,直接“噗”地一下,乾乾淨淨地穿了個洞就飛出去了,根本來不及爆炸!這就好比你用一把狙擊槍去打一個氣球,子彈穿過去了,氣球可能都還沒反應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