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分鏡頭,其實算是影視製作中的一個輔助手段。
一個故事,可能是來自導演或編劇或某家的一個簡單想法,把它細節化、行諸文字,就可以成為一個故事,寫成,它就是,寫成劇本,那就是劇本。
而故事本身,不管它的載體是,還是劇本,甚或是隻存在於口頭上的,它都是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娛樂方式的發起點。
但是,到這裡為止,故事,還隻是文字。
文字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妙的東西之一,有實力的作家,可以通過簡簡單單的文字描述,讓讀者在心裡自然而然的形成某種臨場感、某種代入感,從而深澈的去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悲歡與起落——所謂“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故事中的場景,和人物,在文字階段的時候,他的形象,是全憑讀者自己去想象、在腦海裡去構建的,一人一個樣。
然後,有口技人、有說評書的、唱小曲的、唱大鼓的、說相聲的,乃至於國外的脫口秀,以及現代化傳播手段廣播出現之後的廣播劇……當然,最古老的方式,肯定是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在臨睡前給講的故事,總之,到這一步,故事,開始脫離了單純文字的範疇。
任何人講故事,都會有語氣的輕重緩急,甚至會有口音,言辭中會有誇大和縮小,甚至會有特定人物、動物的聲音模擬,等等,這一切,都使得故事更加具體化了。
如果對於一段故事來說,文字,算是一維世界,是很平麵的東西的話,那麼到了“講述”這個環節,加入了聲音,這個故事。開始變成了二維的敘事了。
二維比一維,更加的具體化,但所謂具體化,換個角度來看。是極大的收縮了故事本身的容納能力——一個聽故事知道故事的人,他對故事裡的某些聲音的想象力,被極大的限製住了,而一個通過文字知道故事的人,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天馬行空的去聯想。
而電影、電視劇、話劇、戲劇……都是三維的藝術。
《西遊記》寫到火焰山,讀者看後,在心裡尋思、勾畫,到底火焰山是什麼模樣,但話劇一出來,火焰山是什麼樣子?舞台設計會給你一個模型。然後影視劇一出來,火焰山是什麼樣子?影視畫麵甚至會給你一個逼真之極的火焰山。
從此,火焰山是這樣的,而不再是其他樣子的。
那麼,在話劇舞台和影視劇畫麵的創作之初。火焰山是該這樣,還是該那樣呢?
對於話劇的舞台設計人員來說,對於影視劇的拍攝場地選擇,以及布景工作人員的工作方向來說,該怎麼樣把文字中的那個火焰山,變成一個真實可感、且真實可信的火焰山呢?
這裡麵當然有大量的設計和創造工作要去做,但首先,工作人員要去做、去設計、去創造的一切的一切,肯定都要秉承著這部戲的主要創作人,也即導演的心意。
而且。除此之外,攝影、服裝、化妝,等等,該怎麼處理劇本中的那個人物?該怎麼處理劇情中的那一段打鬥?
導演需要什麼樣子的。那就必須得是什麼樣子的。
所以,拍戲講究的導演,會花費很大的精力,在開拍之前就把這部戲的分鏡頭大概給出來——哪怕再潦草,哪怕並不是所有的鏡頭,但最關鍵的一些訊息。必須有。比如服裝風格,比如鏡頭風格,再比如場景的選擇,等等等等。
簡單來說,分鏡頭腳本,是一個導演把平麵的、一維的文字故事,轉化成三維的、聲光電的影像的過程中的一個過渡手段。
當然,有了具體化的圖像,分鏡頭腳本,也已經是二維的了。
有了分鏡頭腳本,導演已經把自己的想法、自己所需要的思路,直接給具體化了,然後,他拿給服裝設計人員看,服裝設計師一眼就明白了:哦,原來要這樣的!他拿給攝像看,攝像也一下子就懂了:原來這個鏡頭要這個角度!
甚至於,分鏡頭一出來,就連演員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都已經有了一個準確的方向。
當然,對於導演來說,分鏡頭腳本,並不是全然必須的。
彆說分鏡頭腳本了,有些導演甚至都開拍了還連劇本都沒有呢,人家水平高,盲拍,一切東西都在心裡裝著,拍出來一樣部部經典。
但在導演的圈子裡,這種還是很少見的,基本上來說,電影導演,哪怕你再大牌,在電影開拍之前,都會有自己的分鏡頭腳本。
首先來說電影對於畫麵、對於服裝、對於鏡頭的要求,都遠遠高過於電視劇,其次呢,實話說,電影畢竟時間短,一部電影,一般都是九十分鐘到一百二十分鐘,鏡頭畢竟是有限的,所以這個工作做起來,也就沒有那麼費時費力。
但電視劇,尤其是國產電視劇,實話說,會在開拍之前導演先把每一集、每個鏡頭的腳本都畫出來的……極其罕見。
一來電視劇真的太長了,少則二十集,多則三十五十集,哪怕是大概的把主要鏡頭畫出來,這個工作量也是異常的大;二來麼,電視劇的拍攝質量要求沒那麼高,尤其是國產電視劇的質量要求,就更是相當的低。
彆的不說,隻說鏡頭和攝影。
李謙原來是不懂這些的,一直到演了好幾年的戲,後來機緣巧合之下,開始幫一個老哥們管理片場,掛了個兼職副導演的名頭,才開始逐漸研究這一塊兒。
比如說,在另外那個時空的後世網絡上,經常有不少網民截圖對比國產電視劇和一些著名的歐美電視劇的鏡頭——《權力的遊戲》、《羅馬》、《紙牌屋》等著名的高質量劇集,都是經常被拉出來對比的對象。
而對比之下,很容易就能發現,這些著名美劇的電視畫麵上,幾乎每一個鏡頭、每一個場景的布景、道具,都相當講究,每一個鏡頭的角度、那種光影的層次感、立體感,都會讓你感覺很精致、很用心、很講究。
反觀國內的電視劇,哪怕是大紅大紫的名劇。其中的絕大多數鏡頭,也仍然是極為平麵化的——就是一個場景,幾個人物往那裡一站,直接開始對話。巴拉巴拉的過故事。
所以,很多人說,沒有回味。
這不但是當下這個時空的1998年的電視劇現狀,事實上也是另外那個時空2015年的電視劇現狀。
至於原因,當然不是因為中國人拍不出、玩不出那樣的好鏡頭。因為理論上來說,既然電影能拍出講究的鏡頭,那電視劇就肯定也能。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出於兩點:
第一點就是整體的大氛圍不行。而且不隻是觀眾們的消費氛圍不行,連製作方的製作心理,也是不支持這種創作的。
坦白說,哪怕是已經2015年了,國內觀眾已經被歐美大片轟炸了好多年,網絡上很多觀眾甚至看美劇都已經好多年了,製作方還會不知道那樣才更好?
但一來那樣做實在是太費錢了。要知道,哪怕是另外那個時空到了2015年,演員片酬一漲再漲,但電視劇的製作成本,仍然也就是在千萬級彆打轉,經常聽說某部電影投資破億、甚至幾億,但電視劇……幾乎沒有。
簡單說,做精品劇的結果很可能就是,你投入了,但掙不回來。
而偏偏。儘管網絡上有著很多對國產電視劇的吐槽,但電視劇製作方們按照老辦法拍出來,隻要故事過關,你捏著鼻子也得看。更何況。真正被美劇洗禮過的人,畢竟隻是年青一代,而他們卻並不是會為電視台貢獻收視率的那批人。
所以一來二去,製作方考慮投資收益比,根本沒有膽量、也沒有心氣去做那種高質量的精致劇集,而絕大多數觀眾對待正常的劇集。也能看得下去。製作方乾脆就不管網上那批年輕人怎麼罵了,該怎麼弄怎麼弄,你們願意看精致的,直接去看美劇就好了嘛!
第二點,則是人員配備上……還差了許多。
哪怕是到了另外那個時空的2015年,實話說,國內就連拍電影,真正手底下有水平、能把鏡頭層次感玩到出神入化的,其實也就還是那麼幾個人,絕大多數的國產電影,其實就是編個故事、找一堆明星臉拍出來賺錢的,能開始認認真真的給觀眾講故事的,已屬難得,已經就可以了大把賺錢了,整個產業的發展,還沒有進化到真的去玩那些更深層次東西的時候。電影尚且如此,何況電視劇?就算是有人願意砸錢拍,問題是,誰來拍?
讓張藝謀、王家衛、薑文去拍電視劇麼?
那顯然不太現實。
而且事實上,英劇、美劇、好萊塢電影所出品的那些影視作品中,固然有不少是精品,但也隻是精品的比例比國內稍高一些而已,就這,還是因為真正能傳到國內來的,大部分都是精品的緣故,所以要認真的論說起來,精品劇少,這是全世界皆然的事情,非獨國內如此。
任何行業,任何藝術,精品從來都是少數的。
那麼,在國內的2000年前後,花大投資去做精品電視劇,可行麼?不說賺錢不賺錢的,至少,能掙回成本嗎?
李謙不知道彆人考慮過這個問題沒有,但他自己卻是已經考慮了兩三年了。而考慮來考慮去,他自己得出的答案是:短期來看,就算不賠,也賺不太多;長期來看,就算不賺,也賠不了!
觀眾能夠忍受普通水準的電視劇,並不代表他們不喜歡看高質量的、精致甚至精美的好劇——永遠都不要去低估觀眾們的智商!
全國十億電視觀眾,可能其中九億九千萬連攝像機鏡頭都沒見過,也根本不懂得什麼鏡頭的景深、層次感、光線等等這一大堆的專業術語,但一個鏡頭、一個畫麵從電視上演過去,是用心了,還是沒用心,他能看得出來的!
或許一集兩集的,他還浮光掠影,甚至沒什麼感覺,但是等到這部戲看完了。再去看彆的戲,在心裡一對比,他還會感覺不到兩者的異樣麼?
就算說不出什麼所以然來,但在他心裡。那部戲,就是比這部戲好!
所以,或許這部最終投資很可能高達3000萬級彆的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的首播權,甚至二輪放映權,都賣不出什麼太好的價錢來。但李謙相信,隻要自己用心的去拍,用電影級彆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要求這部戲,那麼,等到這部戲的口碑發酵出來,等它成了萬千觀眾們口中和心目中的精品了,或許這部戲短期內是賠的,但它給自己所帶來的潛在影響,卻注定會讓自己在將來連本帶利的都賺回來!
甚至於……就憑白蛇傳在國內家喻戶曉的程度,就憑《新白娘子傳奇》這部戲本身的精彩程度。李謙覺得,一旦它火起來,或許賣完了二輪放映權,就能回本了都說不定!
而即便是前兩輪賣完了都沒回本,不是還有第三輪?不是還有長期播放權?不是還有VCD?不是還有未來的DVD?不是還有更未來的網絡點播?
總之,思前想後,李謙決定:不拍則已,要拍,就拍精品!拍那種拿到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後,還是能讓人一看畫麵就覺得講究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