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湊近看了會兒,突然大笑:"好個"土法科學化"!明天就這麼講!"
農業展覽館的主會場人頭攢動。方稷的發言被安排在下午,可他剛坐下就被鄰座搭訕:"方工吧?我是山東農科院的老王。"黝黑漢子掏出一把花生塞給他,"您那套旱地播種法,我們想引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上午他收了十幾張名片,筆記本上記滿各地農技站的求助。中午休息時,個戴眼鏡的姑娘擠過來:"方工,能請教個問題嗎?"她翻開記事本,上麵密密麻麻記著方稷報告中每個數據。
談話間方稷得知她叫林靜,是河北農大的助教。當她說出"我們那兒的鹽堿地"時,方稷眼睛一亮:"試過石膏改良嗎?"
"試過,但成本......"
"摻粉碎的玉米芯。"方稷在餐巾紙上畫出示意圖,"比例31,能降六成成本。"這是他在前世參與過的科技扶貧項目。
林靜如獲至寶地收好餐巾紙,又突然紅著臉問:"您...您有對象嗎?"
方稷一口茶水險些噴出,幸好廣播及時救了他:"請方稷同誌到主席台準備......"
站在聚光燈下,方稷望著台下數百雙期待的眼睛,忽然想起青山公社曬穀場上的鄉親們。
他調整話筒,聲音沉穩而清晰:"各位前輩,我今天彙報的與其說是技術創新,不如說是對農民智慧的總結提煉......"
演講結束時的掌聲持續了五分鐘。會後,部裡的領導特意留下他:"小方同誌,你們年輕人思路活。有沒有興趣牽頭個課題組?"
回程火車上,李教授翻著厚厚一疊合作意向書,樂得合不攏嘴:"咱們所今年要揚眉吐氣了!"他突然正色,"部裡要給咱們撥一台電子計算機,指明要你負責。"
方稷望向窗外飛馳的田野。麥收剛過,地裡留著整齊的麥茬,遠處拖拉機正在翻耕。這個年代,全國隻有不到百台計算機,農科院係統更是鳳毛麟角。
"我想先完善數據庫結構。"方稷斟酌著說,"把各試驗點的土壤數據標準化......"
"你懂編程?"李教授敏銳地抓住關鍵。
"自學過一點basic語言。"方稷微笑。實際上,他前世參與過農業大數據平台開發,但此刻隻能歸功於"興趣"。
火車經過隧道時,車窗變成一麵模糊的鏡子。方稷在倒影裡看見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年輕人,藍布襯衫口袋裡彆著三支鋼筆,那是各地同行硬塞給他的禮物。
這年代知識分子的最高禮儀就是贈送鋼筆,自己也願意接受這些“前輩”們的好意,並給他們一些,本應該再過一段時間才能研究出的方向,作為自己的贈禮。
有些錯誤的彎道,如果可以少走,那就儘量讓我們少走一些,每當有新的技術突破,方稷都覺得,自己回來的意義可能就在此。
回到農科院那天,門衛老張神秘兮兮地叫住他:"方工,有您包裹。"裡間桌上放著個紮麻繩的木箱,寄件人寫著"青山公社王"。
撬開箱蓋,濃鬱的醬香撲麵而來。五罐辣醬整齊排列,下麵墊著厚厚的信紙。王隊長的字跡歪歪扭扭:"方技術員:按您說的方法種的新品種辣椒,畝產翻番......"信末附著十幾戶村民的簽名,李老栓的名字旁邊還畫了個煙袋鍋。
方稷拆開另一張對折的紙,是虎子用鉛筆畫的"試驗田豐收圖",角落裡歪歪扭扭寫著:"方哥哥,蟈蟈下崽了。"
方稷也很高興!看到大家越來越好心裡也暢快!
當晚的實驗室燈火通明。方稷把辣醬分給加班的同事,自己則對著計算機說明書陷入沉思。這台djs130型機內存隻有32k,卻承載著他將農業知識係統化的夢想。
"方工!"陳雪風風火火推門進來,"所長特批您明天去中關村聽講座!"她遞過通知單,又變魔術似的掏出個飯盒:"趁熱吃,大師傅專門給您留的細麵窩頭。"
咬開酥脆的外皮,鮮香的韭菜味讓方稷想起青山公社的第一頓晚飯。
那時他剛結束十四小時的顛簸,李老栓當時說,隊裡就缺懂技術的人。要是能幫上忙..吃飯的事兒好說。還給自己遞了一個窩頭。方稷知道那是李老頭自己從口糧裡省給自己吃的。
"對了。"陳雪走到門口又轉身,辮梢在燈光下劃出優美的弧線,"您讓我盯的那批雜交苗,分蘖數出來了,平均9.2個!"
方稷的鋼筆尖在記錄本上頓出個藍點。這個數據遠超時代平均水平,但他隻是平靜地點點頭:"明天開始控水處理。"
夜深人靜時,方稷獨自站在試驗田邊。初秋的夜風拂過麥苗,發出細雨般的沙沙聲。他彎腰觸摸葉片,指腹傳來微微的刺癢感——這些生命正在他帶來的知識中悄然蛻變。
遠處辦公樓還亮著幾盞燈,其中就有他明天要去的計算機房。在那裡,一個連接全國農技站的數據庫即將誕生。方稷抬頭望著星空,突然很想給李老栓寫封信,告訴他:那些山棗核,已經在更廣闊的土地上發芽了。
喜歡穿越70年代從知青到國士無雙請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從知青到國士無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