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國家的農業隻能走自己的道路_穿越70年代從知青到國士無雙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穿越70年代從知青到國士無雙 > 第16章 國家的農業隻能走自己的道路

第16章 國家的農業隻能走自己的道路(1 / 2)

農科院大禮堂的橫幅新得刺眼,上麵"熱烈歡迎留蘇專家鄭國棟同誌學成歸來"的標語還散發著漿糊味。方稷坐在第三排長木椅上,指尖無意識摩挲著工作證邊緣——那裡夾著張從試驗田新采的麥穗標本。

"同誌們!"王所長敲著搪瓷缸子,"鄭專家帶來了蘇聯先進的小麥密植法......"

禮堂側門突然被推開。逆光中,個穿藏藍中山裝的高個男子大步走來,胸前的列寧勳章在陽光下閃著冷光。方稷眯起眼,這人與想象中不同——沒有梳得油亮的背頭,反而留著寸頭,皮膚黝黑得像常年在田間勞作。

"我在哈薩克墾區實踐了三年。"鄭國棟的開場白帶著奇特的腔調,像是俄語腔與河南方言的混合體,"每畝播種量增加百分之四十,配合灌溉施肥,產量翻番。"

禮堂裡響起熱烈掌聲。方稷卻盯著幻燈片上那些整齊得近乎機械的麥田——這分明是蘇聯國營農場的大規模種植模式。他悄悄翻開筆記本,畫了個大大的問號。

"方工怎麼看?"陳雪湊過來小聲問。她辮梢上還沾著今早雜交授粉的花粉。

沒等回答,鄭國棟突然點名:"哪位是方稷同誌?林院士特彆提到你的抗旱品種。"

全場目光唰地聚焦過來。方稷站起來時,發現這位留蘇專家的手掌居然布滿老繭——這是真正乾過農活的手。

"你們的小麥分蘖數是多少?"鄭國棟突然問。

"平均7.2個。"方稷脫口而出。

"太少了!"專家搖頭,"蘇聯良種能達到12個。"他轉身對王所長說,"應該立即推廣密植法,配合我帶回的烏克蘭良種。"

方稷的鋼筆尖在筆記本上戳出個洞。他清楚記得前世資料裡,這種密植法在八十年代被證實會導致土壤肥力透支。但現在,他隻能看著王所長滿臉紅光地接下那包種子。

散會後,方稷在試驗田堵住了鄭國棟:"鄭專家,華北地區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

"灌溉啊!"專家蹲下身,抓起把土搓了搓,"你們這的土壤比哈薩克斯坦強多了。"

"但農民沒有大型噴灌設備......"

"所以要集體化!"鄭國棟眼睛突然亮得嚇人,"我在第聶伯河見過萬畝連片麥田,聯合收割機一天能收三百畝!"

方稷望著他袖口磨損的線頭,突然意識到這個人是真心信仰那套理論。遠處高音喇叭正播放著《大海航行靠舵手》,刺耳的旋律像在強調某種不可違抗的力量。

"明天開始試點。"王所長拍拍方稷肩膀,"方工你配合鄭專家。"

夜幕降臨後,方稷獨自在資料室翻找證據。泛黃的《農業學報》堆了滿桌,他急需找到能反駁密植法的本土研究。

但七十年代的中國農業期刊上,幾乎全是學習大寨經驗的報道。

"就知道你在這兒。"李教授端著煤油燈進來,燈影在他皺紋裡跳動,"彆費勁了,五八年那會兒誰敢說密植有問題?"

方稷捏著眉心。前世的農業史課上,教授展示過那組觸目驚心的數據:1958年過度密植導致全國範圍減產,卻因浮誇風無人敢報。

"我有實驗數據。"方稷翻開記錄本,"按我國光照條件,葉麵積指數超過4就會......"

"數學模型?"李教授嗤笑,"現在要的是"蘇聯老大哥的先進經驗"!"老人突然壓低聲音,"不過鄭國棟這人......他爹是鄭懷山。"

方稷猛地抬頭。鄭懷山——原主農大教材的編寫者,五九年因反對盲目密植被下放的著名教授。

第二天清晨,方稷被喧鬨聲吵醒。試驗田邊圍滿了人,鄭國棟正指揮著把"烏克蘭良種"撒進劃定的地塊。播種量比常規多四成。

"胡鬨嘛!"育種組長老周嘟囔,"這麼密,後期肯定倒伏。"

方稷正要上前,胳膊卻被陳雪拽住:"所長說這是政治任務。"姑娘懷裡還抱著沒做完的雜交記錄。

中午休息時,方稷看見鄭國棟獨自坐在倉庫後啃窩頭。他走過去,遞上自己的水壺:"鄭專家,聊聊?"

陽光下,他注意到專家眼角有細密的皺紋——這人恐怕比看上去年長許多。

"你父親的書,我讀過。"方稷突然說。

鄭國棟的窩頭停在半空:"他現在黑龍江農場掃廁所。"聲音平靜得可怕。

"五九年他反對密植......"

"所以他錯了!"專家突然激動起來,"我在哈薩克斯坦親眼看見——"

"但這裡不是哈薩克斯坦。"方稷指向遠處的村莊,"農民靠這些地活命,經不起試驗。"

鄭國棟的瞳孔收縮了一下。遠處傳來口哨聲,午休結束了。


最新小说: 鋼鐵洪流開荒異世界 剛重生,就被不孝子孫送去聯姻 興安嶺獵王 高武:氪金加點,你全加體魄了? 重生後,我靠撿男人還十億債 我,釣魚佬:上來的魚超值錢 八零老太有空間,奪回氣運成團寵 喜羊羊之青七向榮 鄉野神醫,逍遙快活 成為大佬從修車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