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辮兒李趕緊蹲下去撿,卻突然盯著地麵發呆:\"等等!\"他指著地上散落的粉筆,\"你們看,像不像種子排布?\"她快速擺弄著粉筆,\"如果我們把排種器改成這種錯位排列...\"
\"可以避免種子堆積!\"柱子猛地站起來,差點撞翻凳子。他激動地比劃著,\"就像我爹插秧時的"之"字形走位!\"
張地馬站在門口,看著這群忘我工作的年輕人,悄悄擦了擦眼角。他轉身又去廚房端來溫米湯:\"夜裡涼,都喝點暖暖胃。\"
方稷接過碗時,發現碗底沉著幾顆紅棗。他抬頭看向張地馬,對方隻是憨厚地笑笑:\"方教授,您得多保重。\"
鐵柱突然從工具箱裡翻出幾個廢舊軸承,叮叮當當地擺弄起來:\"爹,你彆老念叨方老師,我都看著他呢,方老師,您看機器這樣改行不?\"他組裝的簡易模型竟然完美詮釋了黑板上的設計。
李教授捧著米湯,熱氣模糊了鏡片。她索性摘下眼鏡,指著窗外:\"天都快亮了。這樣,咱們分兩組:柱子帶人按照新方案改裝樣機,其他人抓緊休息,明天還要去王老漢家的地測試。\"
方稷卻拿起扳手:\"我留下幫忙。這個傳動結構比較複雜...\"
\"不行!\"張地馬和李教授異口同聲。張地馬直接上前奪過扳手:\"方教授,您今天要不休息,我就坐在這盯著您!\"
車間裡爆發出一陣笑聲。最終妥協的方案是:年輕人輪流休息,方稷和李教授必須睡夠四小時。
天邊泛起魚肚白時,改裝好的\"惠民一號\"靜靜停在車間中央。新加的波紋履帶在晨光中泛著冷冽的金屬光澤,改良後的排種器排列得像鋼琴鍵般整齊。
柱子靠在牆上打盹,手裡還攥著半個沒吃完的饃。小辮兒李趴在桌上睡著了,發梢沾著機油。隻有老疙瘩還醒著,正用砂紙打磨最後一個零件的毛邊。
方稷輕輕給年輕人披上外套,轉頭對李教授說:\"讓他們多睡會兒。咱們先去準備測試器材。\"
\"惠民一號\"已經開進了王家村的曬穀場。這次不用招呼,村民們早早就圍了上來,孩子們興奮地繞著機器轉圈。
\"都讓讓!讓教授給咱們講講新改的機器!\"老黃支書敲著銅鑼維持秩序。
方稷拍了拍煥然一新的機身:\"鄉親們,這次我們改進了二十多處。特彆是這個——\"他指著新加的波紋履帶,\"雖然咱們這邊地比較平整,但是遇到爬坡再不會打滑了!\"
銀花婆第一個走上前,她布滿老繭的手撫過冰涼的金屬:\"讓我老婆子先試試!\"在柱子指導下,她顫巍巍地按下啟動鍵。機器發出輕柔的嗡鳴,完全不像之前震耳欲聾的噪音。
\"是這樣吧!\"銀花婆驚喜地發現連自己這樣的老人都能輕鬆操作,\"這動靜,比我家縫紉機還輕快!\"
王老漢迫不及待地想把銀花婆換下來:\"去我家地裡試!那塊最陡的坡地留著沒種呢!\"他熟練地操縱著方向盤,完全不像第一次接觸農機的人。
令人驚喜的是,改良後的機器輕鬆征服了30度的陡坡。王老漢在地頭來回開了三趟,最後舍不得下來:\"這鐵牛,比我家老黃牛聽話多了!要是有了這個,家裡的牛都能在家頤養天年了,我家的老牛乾了一輩子活,現在它老成那個樣子,我真是不忍心讓他乾活了。\"
正午時分,擺開了長桌。各家各戶都端來了拿手菜,非要留技術員們吃飯。
小辮兒李被幾個大嬸圍著,非要教她們認儀表盤;老疙瘩身邊圍滿了小夥子,爭相學習維修技巧。
\"方教授,\"老黃支書端著米酒過來,\"咱們村想訂五台,您看.....能不能便宜點,這個村裡實在是不富裕。\"
方稷笑著擺手:\"不急,再試用三天。有什麼問題我們現場改!咱們農科院最後都有補貼,隻讓大家用機器的成本價。\"
接下來的日子,\"惠民一號\"轉戰附近七個村落。在椰林村,它靈活地穿梭在椰樹間;在沙土村,新加的濾網讓細沙不再堵塞機器;在梯田村,改良的爬坡性能贏得滿堂彩。
最讓人感動的是在黎寨,八十歲的寨老親自為機器係上紅綢,用黎語唱起了古老的祈福歌。年輕人們跟著調子跳起打柴舞,銀飾叮當聲響徹山穀。
隨著秋收的結束,\"惠民一號\"的故事在三亞的試驗田裡寫下了完美的開篇。但誰也沒想到,這台小小的播種機即將掀起一場席卷全國的農業變革。
北京農業部的會議室裡,周部長正在翻閱三亞送來的測試報告。他忽然拍案而起:\"好!太好了!\"轉身對秘書說:\"立即通知各省農業廳,下周召開全國農業機械化推廣會議!\"
一個月後,來自黑龍江的農業技術員王雪梅蹲在試驗田邊,不可思議地看著\"惠民一號\"在凍土上作業:\"這機器在我們北大荒肯定能用上!\"她掏出筆記本,詳細記錄著每一個技術參數。
與此同時,在雲貴高原的梯田上,彝族青年阿木舉著手機直播:\"老鐵們看!這就是新聞裡說的"惠民一號"!\"直播間裡瞬間刷滿了彈幕,不少老鄉追問在哪裡能買到。
方稷和李教授的團隊變得異常忙碌。他們不僅要培訓來自全國的技術骨乾,還要根據各地反饋不斷改進設計。車間裡的燈常常亮到天明,黑板上寫滿了各地特色需求:
\"東北需要防凍油路係統\"
\"西北要求加強防沙裝置\"
\"江南水田要改裝寬胎...\"
最令人振奮的消息來自革命老區。沂蒙山的村乾部在感謝信裡寫道:\"用了"惠民一號",播種效率提高十倍!老鄉們都說,這是新時代的"小鐵牛"!\"
在新疆棉區,改良後的\"惠民一號\"精準地播下一粒粒棉種。維吾爾族大叔買買提撫摸著機身,用生硬的普通話說:\"亞克西!比我們手工播種均勻多了!\"
年底的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周部長宣布:\""惠民一號"將列入明年農機補貼重點目錄,計劃推廣到全國2000個縣!\"會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方稷站在領獎台上,望著台下來自五湖四海的農業工作者,眼前浮現出李老栓慈祥的笑臉、張支書晨光裡的背影、黎寨老人祈福的歌聲...
\"這個榮譽不屬於我個人。\"他舉起獎杯,聲音有些哽咽,\"它屬於千千萬萬在田間地頭勞作的農民兄弟,屬於所有為農業現代化奮鬥的同誌!\"
會議結束後,一個意想不到的客人來訪,當年在評審會上提出質疑的金絲眼鏡專家。他握著方稷的手說:\"老方,我錯了。你們用實踐證明,真正的創新必須紮根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