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對陣徐京,自然是手到擒來,沒怎麼費力。
相比起來,孫立遇上楊溫,則是所有伏擊戰中最艱難的一場。
話說這江夏零陵節度使楊溫,乃是楊家將後人,是楊令公的重孫,祖父是楊文素,父親是楊重立,人稱楊三官人。
最擅使用杆棒,一身武藝比起青麵獸楊誌來,那是毫不遜色。因此人稱“攔路虎”。
從其綽號就看得出來,此人極難對付。
此番他奉命領兵前來,一是助高俅剿滅梁山,獲取一份軍功,於前途上更進一步;二是聽聞楊誌在山上落草,自然存了來清理門戶的心思,以好維護楊家將最後的臉麵。
當然,要論起來,楊誌是他叔父,他作為小輩,是沒資格這麼做的。
但是身份有彆,立場不同。
他如今是朝廷親封的一州節度使,那是比普通知州權柄還要大得多的地方大員。
而楊誌雖然是他叔父,但卻成為賊寇將領,於他楊家將榮光上平添了汙點。
如今楊家將的風光早已過去,他雖然是最有出息的一個,但跟往日榮光比起來,依舊是不值一提。
而楊誌則更為糟糕,直接做了反賊草寇,更是讓他們家搖搖欲墜的門庭,再次戴上了沉重的枷鎖。
因此他此次前來,自然是希望對上楊誌的。
先在戰場上擊敗這個家族罪人,再以忠孝大義來處置楊誌。
隻是他領兵趕來,不僅沒有順利到達梁山,更是沒能如願遇上楊誌,反而是遇上了前登州兵馬提轄病尉遲孫立以及河北棍王山士奇。
二人選擇伏擊楊溫的地點,是類似於清風寨一樣的土兵軍寨。
軍寨位於官道之上,亦是楊溫前往梁山泊的必經之路。
因孫立、孫新兄弟的馬軍第十七營是才組建的,馬匹不足,戰力有限,因此林衝派山士奇、竺敬令步軍第十二營前去協助。
但即使是兩營兵馬配合,人數依舊不多,麵對楊溫的一萬大軍,自然是極為吃虧的。
孫立和山士奇一番商量,便由山士奇和竺敬指揮步軍第十二營和還不太熟練馬戰的馬軍第十七營部分士卒把守軍寨,孫立、孫新則領四百馬軍出寨埋伏。
楊溫帶了糧草、輜重前來,必定繞不開這處軍寨,要想安然無恙過去,就得打下軍寨,才能順利起行。
孫立的打算,很簡單,隻等楊溫領兵攻打這處軍寨,便從後方發起突襲,先擾亂楊溫後隊,再與山士奇裡應外合,到時候必定能讓楊溫首尾不能兼顧,一旦官兵大亂,此戰就算達到目的。
於是,他與孫新各自領二百馬軍,出寨十裡,藏於樹林深處,隻等楊溫前來。
埋伏半日,楊溫派出的探馬一路哨探過來,雖然沒發現孫立、孫新蹤跡,但已經將軍寨情形打探清楚。
但山士奇偽裝為本地土兵,打出的也是朝廷旗號。
那探馬上前詢問了一番,山士奇對答如流,頓時打消了哨探顧慮,回頭報給楊溫去了。
楊溫行兵,自然頗具章法,前方以副將楊寶領兵兩千為先鋒,他自領六千大軍為中軍,後軍則是以副將王本為合後,領兵兩千護送糧草、輜重前來。
哨探回報前方軍寨有官兵把守,那楊寶身為先鋒,自然率先趕來,驗證哨探打探的消息是否準確。
山士奇既然要偽裝,軍寨上就不能擺布許多兵馬,於是隻留三百人在寨牆上把守,其餘人馬,都隱藏在寨牆下麵,隻等官兵靠近,便一起伏擊。
楊寶前來,見軍寨上人馬裝束整齊,都是朝廷土兵打扮,旗幟亦是絲毫不差,於是立馬寨牆下問道:“此處知寨何人,請出來相見。”
山士奇聞言,頓時探出頭來回道:“末將施奇,奉命把守此寨,將軍是哪裡人馬,所為何來?”
楊寶見說,當即掏出令牌對著寨上道:“本將乃是江夏零陵節度使楊溫將軍麾下先鋒楊寶,此番奉命前來協助高太尉剿滅梁山賊寇。
楊溫將軍就在十裡外趕來,請施知寨準備一處地方,我大軍要在此休整造飯,吃飽喝足才好趕去助戰。”
山士奇見說,笑道:“好說,好說,楊將軍是要入寨休整,還是在寨外休整,末將這就讓人準備。”
楊寶道:“我等就在寨前休整,勞煩施將軍提供一些清水、柴火,再幫忙搭建一下爐灶便是。”
山士奇點頭道:“楊將軍稍等,這裡馬上便好。”說罷,頓時下得寨牆,與竺敬商議一番,山士奇便決定帶一百精銳,趁著給楊寶送清水、柴火之機,來個先下手為強。
於是,他等將兵刃繩索等物,藏於那江州車兒底部,上麵則裝滿木桶盛著的清水和捆成團的乾柴,打開寨門走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