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富儀原名金富轍,其與兄長金富軾、金富弼、金富佾皆“以文學進”。
其父金覲,仰慕蘇軾、蘇轍兄弟,因此給兩個兒子取名金富軾、金富轍。宋朝使者徐兢曾經私下詢問,確認此事為真。
其兄金富軾乃是高麗名臣,如今已逐步成長為文官貴族代表。
他作為樞密副使,本就有統兵之責。
如今要救援的,是王叔大慶王王高,要保住的,是高麗西京,也是高麗的顏麵之一。
所以,他義不容辭,果斷領命,率兵北上。
甚至要夜襲安北軍大營,聯絡王高等人協助接應。
王高收到消息,大為震驚,有期待,又有擔憂,於是召集眾將,府衙議事。
庾磬聞言,有些擔憂道:“金副使此舉,是否太過冒險。
雖然那安北軍攻占城池不怎麼樣,但火器、弓弩都十分厲害,何況人馬眾多,我等對他那大營布局也不得而知,冒然前去,隻怕吃虧啊!”
王高道:“庾將軍此話有理,然而,金副使既然有此打算,自然是該試上一試,若是成功,我平壤將變被動為主動,說不得一舉將安北軍趕出高麗,我等也算是立下大功,可以向朝廷交代了!”
柳承威、洪昊、樸媵、樸郤四人聞言,心思各異。
此事,確實有利有弊。
贏了,自然是將徹底扭轉戰局,讓他們立下不世之功,成為民族英雄。
但若是輸了,那後果也很嚴重,金富儀帶來的三萬大軍不知能剩下多少,他們出城接應萬一被伏擊,隻怕平壤也守不住了,他們承擔不起戰敗的後果。
但是,戰爭有時候需要豪賭,不試一試,終究讓人難以甘心。
若是什麼也不做,就算金富儀三萬大軍進入平壤城,也隻能被動防守,被安北軍圍在城內消耗。
所以,一向以勇猛著稱的洪昊,當即發表意見道:“末將支持大慶王,那安北軍也不是什麼不可戰勝的存在,要不是我等人少,裝備落後,末將有信心擊破賊軍,將他們趕出國內!”
王高和庾磬不過是各抒己見,談論此事可行與否,沒想到這個莽夫上來就站隊,搞得眾人很是不自在。
王高笑道:“此事是跟大夥兒商量,是否可行,還需從長計議。
金副使的打算是好的,也是改變我等被動局麵的唯一機會,隻是此事不成,亦是讓人難以接受。
但是,我等不能長久困守平壤,必須要創造機會,否則隻會更加被動。
我意,無論如何都要試上一試,諸位以為如何?”
庾磬道:“在下也隻是未慮勝先慮敗而已,至於是否協助金副使執行此事,確實需要大家一致決議。
但是,在下建議,就算是要出兵接應金副使,平壤城內,必須留下足夠應付突發情況的兵力。
說句喪氣話,萬人夜襲失敗,我等不能及時撤回城內,平壤也決不能輕易落入賊軍手中,各位以為如何?”
柳承威道:“如此,確實沒什麼好怕的,我同意庾將軍的提議!”
這次不算是站隊,而是認同可行的辦法,樸媵、樸郤也都支持。
王高要的就是這種兩全之策,於是欣然同意庾磬的辦法。
經過這段時間的消耗,平壤城內的高麗兵,還有四萬六千餘正兵,五千餘臨時征召的青壯。
堅守城池,怎麼也要兩萬餘人。
一番商議後,王高決定留下兩萬正兵守城,其餘兩萬六千人,由庾磬、柳承威、洪昊三將率領出城,協助金富儀襲擊安北軍北麵大營。
於是,王高立即寫信回複金富儀,約定夜襲事宜,各自準備。
林衝所在的北麵大營,合計兵馬六萬五千人,這些時日佯攻平壤,雖然損傷了一千餘人,但無關緊要。
探知金富儀的打算,還有平壤方向的反應,林衝很確信,雙方必然會聯合行動,於是提前安排眾將應對即將到來的襲擊。
眾將認為,若要大敗高麗兵,又不至於將其徹底嚇跑,不宜埋設震地雷,也不能使用手雷等殺器,而是當常規設伏,以弓弩和近身作戰擊敗高麗兵。
代價嘛,自然是要多付出一些傷亡。
但眾將都有信心,能把傷亡控製在可接受的範圍內的同時完成伏擊任務。
林衝見眾將信心滿滿,也就不忍掃了他們興致,同意了這個辦法。
於是,以史文恭、花榮、呂方率領的馬軍為外軍,出營埋伏,聞訊發起包圍。
以徐寧、高佛留等人領步軍,在後營埋伏,隻等高麗軍來襲,便裡應外合送給對手一場大敗。
眾將領命而動,紛紛前去準備。
這夜,等待多時的安北軍,終於迎來了期待已久的伏擊戰。
原來金富儀與王高等人約定襲擊安北軍北麵大營後,率兵疾行,直撲北麵而來。
三萬大軍都是精銳,又背負著驅趕外地,光複河山的使命而來,自然同仇敵愾,氣勢洶洶。
金富儀領兵有方,約束得當,因此提前趕到,隻休整了半日,便於當夜發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