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國大事,按理說來,不應由“後宮”乾涉。
但現在林衝並未稱帝,安北軍也不是朝廷建製,杜慧娘更不是什麼後宮女子,而是前線戰將。
林衝的幾位娘子之中,貞娘自是無可非議的第一夫人,日後也會是母儀天下的開國皇後。
雖然不通武藝,不在前線拋頭露麵的那個。
但是,她的威望和作用,都是無人可以置喙的。
掌管內政,統率萬千屬民,運籌諸般後勤,使安北軍這個大家庭,能順利運轉。
協助軍政民政,穩定後方,支援前線,是大軍底氣所在,是大家沒有後顧之憂的保障。
剩下的慧娘和三娘,都是純粹的武將,身為女子,卻武藝高強,不避矢石,親臨前線統軍征戰,助林衝橫掃天下,攻伐四方,同樣功勳卓著。
而且他們身份特殊,都能這般不計生死,南征北戰,其餘將士,怎能不拚死向前,奮勇殺敵?
所以,此事她有話語權,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林衝的意見。
這甄臣想要爭取優待,那是給了蕭嘉穗一個難題。
一直以來,高麗將士要投靠安北軍,都是要獻出家產土地,將族人送去登州安頓,才可以繼續留在軍中聽用。
不同的是,其餘人都是戰敗投誠,而甄臣則是主動投誠,這個區彆還是很大的。
安北軍不費一兵一卒,取下尚州,將慶尚道全部收入囊中,自是占了大便宜。
對待甄臣這個有功之人,自然不能苛待,不能如對待拓俊京等人一般處置。
但是要格外開恩,必須有個由頭,讓眾人心服口服。
所以這個話,不能由蕭嘉穗來說,也不能由其餘將領來說,否則就是壞了規矩,日後會被人當做把柄,來乾擾安北軍的策略。
因此,此事隻能由杜慧娘決定,而且是個人意願的決定。
日後有人質疑,便可以以此為借口,讓那些人閉嘴。
畢竟這是甄臣討了夫人歡心,得到的恩賜,不是安北軍的規矩,是夫人個人的意思。
杜慧娘自然是聰慧的,於是當即配合蕭嘉穗,擬寫了一封信件,以個人名義承諾了甄臣一些優待條件,讓其安心獻城投降。
甄臣收到信件,見說自家能留下一半家產土地,族人也不必送去登州安頓,他還可繼續領尚州都監一職,頓時喜出望外,對杜慧娘自是千恩萬謝。
再無後顧之憂的甄臣,立即“勸降”了太守王璿,帶領城中軍民,開城投降,迎接王師。
蕭嘉穗順利領兵進城,接管尚州軍政事務,休整兵馬,等穩定了全羅道局勢,再揮軍進入楊廣道。
……
林衝這邊,取了平壤之後,一路南下,勢如破竹,進入西海道地界。
又派遣水軍呼延慶部,順海南下,直撲西海道重鎮海州。
他則統率馬步軍兵,由陸路推進,逼近海州。
海州原名孤竹,漢屬帶方郡,高句麗時稱內未忽郡、池城、長池,新羅文武王之後屬漢州,景徳王二十一年762年)改稱瀑池。
940年,高麗太祖因其臨海而改稱“海州”,成宗時置州牧,後置節度使。顯宗時廢節度使,置安西都護府,為四都護府之一。
現被王俁升為大都護府,地位顯要。
因其瀕臨海州灣,是高麗西海岸的重要港口城市。
周邊地形多樣,有山地、平原和沿海地帶。
憑借其港口優勢和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就是中原與高麗文化交流地和貿易港。
有港口,自然少不了水軍把守。
如今高麗最後一支成規模的水軍,就駐紮在海州灣。
由當地豪族王氏子弟王桂統領,全軍三千餘人。
王氏是海州豪族,能人輩出。
現年五十三歲的王字之,是朝中大臣兼將領,此前曾參與了曷懶甸之戰,還曾兩次出使宋朝,擔任過殿中少監、左散騎常侍、同知樞密院事等重要職務,此事官至吏部尚書、參知政事,判戶部事。
有這樣的大佬在朝中運籌帷幄,海州軍政事務,自然是格外上心,所以,這水軍統領之職,被掌握在侄子王桂手裡。
另一豪族吳氏,也是海州不可忽視的存在。
三年前去世的吳延寵,曾與尹瓘一起擔任北伐女真的副元帥,多次與女真交戰,官至門下侍郎平章事。
雖然此時其已去世,但餘威猶存,家族底蘊尚在,這海州大都護一職,正由其族侄吳尚擔任。
可惜其並無子嗣,否則吳氏的地位,恐怕還要再往上走一走。
此外,崔氏也是海州大族,其祖上崔衝是高麗王朝著名學者和政治人物。
他於穆宗八年1005年)高中狀元,曆任顯、德、靖、文四朝,官至門下侍中。
文宗七年1053年),崔衝辭官後首創私學"文獻公徒",又稱"九齋學堂",分九齋教授儒學經典,廣收門徒,推動儒學教育深入民間,被尊為"海東孔子"。
他參與編修高麗太祖至穆宗時期的實錄,並在擔任高麗參知政事修國史時參加撰寫了《顯宗實錄》,對高麗史學發展亦有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