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衝這邊,好事連連,春風得意。
南邊戰事節節勝利,昭國領土快速擴張,已成為天下地盤最大的雄主。
又得了張憲、楊再興這樣的大將、猛將,更是如虎添翼。
田虎放棄爭霸來投,獻上鄭州、孟州、懷州、澤州、絳州、晉州、潞州、威勝州、昭德府等九州之地,麾下文武、兵馬,都歸昭國調遣,可謂是讓昭國勢力大增。
接下來的事情,也變得十分簡單。
林衝詔命成立河東軍都督府,以田虎為都督,其三弟田彪為都督同知,手下大將董澄、沈驥、耿恭、張禮、趙能、鈕文忠等人,均授位都督僉事,各領一軍,駐紮一方。
河東軍都督府位同江南軍都督府,比五軍都督府矮了半個級彆。
但為了尊重田虎,安其心思,林衝已然承諾,改製稱帝後,還有重賞。
同時,對田虎麾下戰死的眾將,都予以追封,厚待其家屬親眷;對戰死的士卒,也都進行最高規格的優撫,對其家屬,加以優待。
林衝一番運作,原田虎之下各州軍民,悉數歸心。
州縣主官,也都由昭國吏部推選,前去任職,治理地方。
田虎,無疑是做出了明智的選擇,在知道即將敗亡時,果斷選擇投靠昭國,以求保住最後的底牌,比起方臘,自然是要理智許多。
而得到的待遇,也是他所能接受的。
於是,田虎廢除晉王稱號,取消晉國旗號,欣然接受新的身份,擔任河東軍都督一職。
兵部及時為田虎等人發下旗號、裝備、調兵符印等。
田虎義軍,搖身一變,成了昭國大軍。
而林衝交給他們的任務,是守住鄭州,保住既得地盤,日後伺機而動,或協助左軍都督府進攻汴京,或協助前軍都督府攻取河東路北部各州。
田虎沒有敗亡之憂,也無生存壓力,頓時輕鬆起來,積極擁護昭國統治,將兵馬約束得井井有條,隨時準備出征。
因他兵敗投靠昭國,變攻為守,汴京以北的戰事,就變得十分微妙起來。
種師道領兵攻打了幾日,見不能取下鄭州,又見田虎不敢主動出擊,於是留下王彥領兵三萬駐紮鄭州以東,威懾田虎。
他則領其餘軍將,折返汴京,征得趙恒同意,出兵增援童貫,合攻王慶。
王慶在與童貫的戰鬥中,本來占據微弱優勢,手下三十多萬大軍,那是壓住了童貫兵峰,步步為營推進。
本來得知田虎連敗,已退守鄭州,失去搶占汴京先機,他還歡喜了一回,心想自己莫不是天命所歸,終於要做了這天下共主?
然而,隨著田虎投靠林衝,種師道揮軍南下,他的白日夢徹底醒了。
西軍加入戰場後,王慶便領教到了大宋唯一精銳的恐怖戰力。
在汴京以南幾場大戰,王慶的楚軍都以大敗收場。
他被打得毫無脾氣,再也使不得什麼奇謀妙計,最終,他在預估了一下雙方兵力後,發現宋軍總計不過十三萬兵馬,而他,卻還有著二十八萬大軍。
以二十八萬對十三萬,優勢在我。
於是,王慶決定豪賭一場,集結所有大軍,在汴京以西、許州以北的開闊地帶,與宋軍決戰。
童貫本來擔心打不過王慶,並不打算迎戰。
然而,種師道卻堅持答應王慶所請,甘願充當先鋒,與王慶楚軍決戰。
童貫樂得見種師道首當其衝,消耗王慶兵力,折損西軍兵馬,他可伺機奪取戰爭果實,於是,也就同意了種師道所請。
但大戰當前,無論勝敗都將是大宋功臣,楊沂中、張浚二人,不願跟童貫、張俊、劉延慶、劉光世等人當縮頭烏龜、做戰場油子,紛紛主動請纓,願領兵與種師道一起,充當前鋒主力。
童貫樂得成全他們兩個刺頭,欣然應下。
於是,種師道、種師中、姚古、姚平仲、辛興宗、折可存、楊沂中、張俊等將領,領兵八萬在前,直麵楚軍兵峰;童貫、劉延慶、劉光世、張俊等將領,領兵四萬在後,伺機策應,或者說撈取戰功。
大戰一觸即發,局勢十分險峻。
王慶這邊,麾下還有王妃段三娘、第一猛將柳元、哨軍統領潘忠、護國軍大元帥段二、殿帥範全、宣撫使龔端、轉運使龔正、水軍主將聞人世崇、水軍副將胡俊、正先鋒劉以敬、副先鋒上官義、統軍李雄、統軍畢先、禦營使丘翔、中軍羽翼方翰、行宮留守官施俊、主將劉智伯、主將劉敏、副將魯成、副將鄭捷、副將寇猛、副將顧岑等大小將官二十二員。
其中,範全、顧岑、施俊、龔端、龔正武藝一般,而且是以文官身份負責出謀劃策,執行軍務。
所以,戰將其實隻有十七員,而且王妃段三娘、國舅段二不太可能作為前軍大將衝陣。
因此,實際上此戰勝負,隻在以柳元為首的十五員戰將身上。
但王慶很有信心,這十五員大將,隨他一路起兵,大小戰鬥無數,皆完好無損走到今天,無論是武藝還是戰鬥經驗,都是毋庸置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宋軍雖然有精銳西軍,也有幾員猛將,但都不比得自己人多勢眾,此戰,優勢始終在楚軍,他沒有戰敗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