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鬆手中雙刀,左邊的叫伏虎,右邊的叫降魔。
伏虎自然是他個人名號的延伸,他外號醉伏虎,那所用武器,跟著叫沒什麼稀奇。
至於降魔,也不是胡亂取的,而是跟他所用刀法有關。
武鬆上山之後,原本使用單刀。
但單刀較短、太單調,戰場殺敵,很是不力,而且也發揮不出武鬆的本事。
因此,林衝先命湯隆選了六十二斤天外隕鐵,用心打製了兩柄厚重鋼刀。
左手的重二十八斤,右手的重三十四斤,刀刃閃爍淡藍幽光,顯得寒氣森森。
刀鋒鋒利無匹,能削鐵如泥、吹毛斷發。
在彆人看來,這一雙寶刀太過危險,一個不慎,或可傷及自身。
蓋因,雙刀鋒芒畢露,又沉重無比,非絕頂猛將不可操作。
然而,在武鬆這裡,卻如臂使指,得心應手。
他天生神力,莫說是幾十斤的雙刀,就是幾百斤的磨盤,也可抓起來作為武器。
因此,這個重量對他來說,隻是小兒科的存在。
至於刀鋒,若要反噬他,除非對手比他勇猛力雄,逼得他雙刀折返,方才有此可能。
隻是到目前為止,還沒人能逼得武鬆回防。
至於原因嘛,自然是林衝給他找了一套高絕刀法,名為伏魔。
武鬆悟性奇高,自學成才還不算,還時常找廣惠切磋討教,砥礪刀法。
廣惠本就刀法如神,雙刀早已除魔證道,更加和光同塵,不再鋒芒畢露。
但是誰也不敢輕易挑戰他,他自然被稱為軍中第一刀。
然而,武鬆德他指點並傳授經驗,實戰證明後,這第一刀的名號,便由武鬆奪得。
但武鬆不肯承認,堅稱自己刀法不如廣惠,還有巨大進步空間。
周侗抵達燕京後,武鬆趁機請師父指導了一番,刀法算是終於大成,如今是名副其實的雙刀第一。
……
姚古自是使刀好手,不僅長兵刃是一杆大刀,就是隨身佩戴的,也是一柄厚重手刀。
由此可見,此人不僅是使刀好手,更是名副其實的猛將。
他是一杆長刀,但武鬆雙刀也不短,左手的長達四尺三分,右手的則五尺二分。
這根本就不是短刀,而是中長刀。
揮舞開來,能形成近六尺的真空範圍,彆人想要以長兵刃壓他,顯然是做不到的。
果不其然,姚古見了武鬆一對雙刀氣勢駭人,威風八麵,頓時麵色凝重,挺起大刀小心應對。
二將交手,姚古便大感吃驚。
他以勇猛聞名,力氣雄壯更是他最為得意的天賦。
但是跟武鬆交手一招,他便果斷得出結論,自己引以為傲的神力,比不過對麵的武鬆。
而武鬆精湛的刀法,也讓他十分忌憚,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對手。
姚古十分謹慎的跟武鬆鬥了二十回合,很清楚自己絕不是對手,正急思對策,看看如何體麵脫身,再趁機領兵衝陣,先破了昭軍大陣再說。
至於武鬆,誰愛鬥誰鬥,他反正是打不過。
武鬆何等敏銳,幾乎是在姚古分神的一瞬間,便找到了一個破綻,一刀遞出,直奔姚古腋下劃去。
眼看刀鋒就要劃破沒有鐵甲遮擋的腋窩,姚古驚出一身冷汗,急忙後仰,險之又險的避開這致命一擊。
隻是不等他穩定重心出招反攻,武鬆第二刀猛然劈來。
姚古躲無可避,隻得挺刀橫擋。
武鬆鋼刀將其棗木刀杆斬斷,不給他喘息之機,一刀橫掃,劃向姚古咽喉。
姚古急切間雙手持著斷刀去架,堪堪擋住武鬆一擊。
然而,武鬆雙刀交替進攻,姚古才擋下一刀,另一刀又到。
他不得不疲於應付,隻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
武鬆壓著姚古猛打,讓其應接不暇,根本沒有任何反擊的機會。
後邊張浚見姚古吃癟,怕他一個應對不及丟了性命,於是不等勝負分出,便命大軍衝鋒。
宋軍見先失了姚三,再折了張俊,此刻就是老將軍姚古,也被人打得狼狽不堪,他們衝殺過去,真的可以取勝麼?
張浚威望不足,命令下達,自然有些阻礙,部分宋軍躊躇不前。
張浚見狀,怒喝道:“狹路相逢勇者勝,你們越是怕死,就死的越快,現在,衝過去,給我殺散賊軍,個個有賞錢拿,人人有功勞分。
若是畏戰不前,當軍法從事。”
眾軍聞言,紛紛驚醒過來,見姚古還在苦苦支撐,那些姚家軍親衛,帶頭發起衝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