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定為第二。
並在當年,蘇軾與弟弟蘇轍雙雙考中進士。
然而,母親程氏病逝。
他返鄉丁憂。
隨後,蘇軾到鳳翔府任職。
可在嘉佑六年五月,發妻王弗去世,翌年四月,父親蘇洵去世。
治平四年,三十六歲的蘇軾調職杭州通判,然而他的態度始終剛直不阿。
元豐二年,著名的‘烏台詩案’爆發。
蘇軾被捕入獄,罪名是詩中暗諷新法,這場風暴讓他身陷囹圄。
其實以前特彆不喜歡王安石,覺得若是沒有他。
蘇軾就不會被貶。
我總會站在蘇軾的角度,以一個不成功的看法去對待王安石這個人物。
可直到我真正了解過王安石。
他從未怕過他人的眼神。
他隻想為國家謀出路。
王安石跟範仲淹一樣,不論成功與否,他們都要做有利於國家和百姓的事情。
可......”
王安石心中一凜。
他抬起眸,不悲不喜地看向天幕。
“改革變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實踐和在實踐中修改。
他的變法太偏激。
也太理想主義。
按照當時的社會情況,王安石的變法很多都不成熟,甚至很難消化。
甚至我看司馬光也沒有全盤否定,我們可以從司馬光給王安石的信中看出,司馬隻是不認同改革的方法。
因為失敗了不僅僅是王安石一人的失敗,而是大宋王朝的失敗。
司馬光的意思是,我不在乎你王安石。
我在乎的是大宋。
大宋的機會隻有一次,你王安石一個人根本抵擋不住反對派的阻擾,你的那套方法更阻攔不住反對派。”
聽到聲音,司馬光猛然抬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那張震驚的麵上似乎沒想到,居然能聽到為他所做的解釋。
一直以來,在眾人心中。
他都是阻撓王安石變法的劊子手。
“但,王安石等待的太久了。
他蟄伏多年終於等到神宗,兩個人可謂是知己,都想改變和這個國家的弱勢局麵。
但我們都知道結局......
甚至在宋徽宗上台,把新法當成是加強皇權的工具。
讓它成為黨爭爭權奪利的手段。
而新法更是在蔡京手中徹底畸形。
而後世隻會記得新法是王安石搞出來的。
可我想,‘儘吾至也而不能至者,可謂無悔矣’,是王安石一生的寫照。
就算讓他再來一次。
他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變法圖強。
畢竟,宋......真的太弱了,而百姓也太苦了。”
趙一清沉默了很久。
須臾,她輕聲講,“在這次烏台詩案中,蘇軾本來已經打算在獄中等死。
但王安石向宋神宗講,盛世怎能殺人。
蘇軾這才被放。
被貶至黃州。
元佑元年,蘇軾官至禮部尚書。
在此期間,他重返杭州出任太守,並修建了聞名遐邇的蘇堤。
紹聖元年,五十一歲的蘇軾再遭貶謫,被派往惠州。
崇寧四年,宋徽宗即位,六十五歲的蘇軾被赦北歸。
這一年,他在北歸途中辭世。
享年六十五歲。”
趙一清想起自己背過的古詩,“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這一生留下的,是一位君子對世界最謙卑的愛。”
喜歡短視頻直播:開局給老祖宗們暴擊請大家收藏:()短視頻直播:開局給老祖宗們暴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