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邵興兵敗富平之際,劉錡的父親,劉仲武病逝於秦州。
作者想請教,各位生卒年不確切應該怎麼設定呢?
經查看資料,似乎曆史上對劉仲武的生卒年並沒有詳細記載,隻有終年七十三歲的記錄。有學者推算劉仲武生年大約在1150年左右,卒年大約在1120年左右,作者對此不敢苟同。難不成劉仲武49歲才生劉錡?宋代官方規定男子15歲,女子13歲即可婚配,而作為西北將門子弟,世代作戰,損耗較大,因此婚配不應該太晚,作者認為一般20歲之前就會婚配。比如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嶽飛,16歲結婚,17歲就生了嶽雲。如此推斷,我覺得劉仲武應該也差不多,那麼假設20歲生子,一妻一妾,就算不是每年生一個,估計最晚40歲也就差不多該生劉錡了吧。按這個邏輯推算,本書設定1131年劉仲武73歲卒,那麼他出生應在1058年之後。參考劉仲武在北宋熙寧年間,也就是10681077年間,殿射入仕的經曆,時間和年齡也大致符合。
而高俅的生年也無明確記載,曆史上他幸運的躲過了宋欽宗的清算,於1126年在開封家中得以善終,據說享年55歲,如此推算,高俅生年應在1071年。又結合高俅和蘇軾的關係,蘇軾是1093年把身邊的“小史”高俅推薦給了王詵,假設此時高俅20歲左右,正是好動玩蹴鞠的年紀,儘管比趙佶大了十來歲,二十多歲陪十幾歲的皇子踢球,似乎也合情合理,那麼1071年出生也差不多。那麼問題來了,有資料說,他升任殿前指揮使,掌管禁軍二十年。那麼按1127年靖康之恥算起,往前推20年,高俅就應該在1107年左右就升了殿前指揮使。因此,作者有些擔心在之前臧底河之戰時,高俅的身份和稱呼其為“殿帥”這些問題似乎也就算是能解釋的通了。本書中,因為劉錡的介入,高俅來到秦州,和劉仲武這個好朋友共度晚年,安逸地多活幾年,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劉仲武的喪事辦的極為隆重。
原本劉錡對父親的去世要不要上報朝廷一事,持無所謂的態度。
但他還是低估了這個時代根深蒂固的倫理觀念。
劉仲武長子劉錫負責操辦具體事宜,上報朝廷得知後,趙構追封劉仲武為“英國公”,贈檢校少保,諡號“威肅”。
劉錡剛忙完了父親的喪事,顧不得所謂“斬衰三年”的禮儀要求,直接打著“奪情起複”的名義,帶著癿秋的禁衛師奔赴涇州,同時發布緊急命令用信鴿送往潼關、陝州、汾州、太原等地。
此時,在清溪嶺中伏僥幸逃得性命的蒲察胡盞被完顏婁室杖責三十,留守邠州,左翼先鋒一職由夾穀吾裡補代之。
曆史上的夾穀吾裡補,1082年生人,1186年才掛掉。暗土渾河人,其父兀屯立有戰功。
夾穀吾裡補一生曆經金太祖、太宗、熙宗等多朝,以驍勇善戰、長壽著稱,終年105歲,是金代少有的高壽將領。
曆史上的富平之戰中,這家夥就立有先登之功。四大軍功“陷陣、先登、斬將、奪旗”,先登指率先攻破敵軍城牆或防線,風險極大,由此可見這家夥的驍勇。
此時,夾穀吾裡補也是五十歲不到的年紀,也是一個千戶,剛率軍掃平了富平周圍幾個小城回到耀州,便頂了蒲察胡盞左翼先鋒的位置。
接著休整了大半個月的金軍,再次全軍出動,直撲涇州。
這一次金軍準備充足,打法靈活,一路突破楊從儀在清溪嶺取勝之後收回的沿路關卡隘口,包括清溪嶺。
兩天後,劉錡帶著癿秋的禁衛師從秦州來到了隴州。
前往涇州的偵察兵送回情報,涇州城下的金軍又增兵了,已經把涇州團團圍住。
這次帶兵增援的是完顏撒離喝,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堂弟,金朝宗室。在金滅遼、滅北宋及與南宋的戰爭中屢立戰功,是金初開疆拓土的核心人物之一,戰功赫赫。
金軍增兵後,總兵力大約九萬人,也就是說,完顏撒離喝這次帶來的援兵有三萬多人。
本來涇州作為軍事重鎮,其戰略地位顯著,既是關中平原的西北門戶,也是曆代中原勢力向河西走廊擴張的軍事樞紐,真的是易守難攻。
涇州城北依兼山,東臨蘭家山溝口,西接水泉寺村,南臨涇河,形成“三麵環山、一麵臨水”的險要地形。
西、東兩側被深達百米的溝壑環繞,溝壑與城牆間通過隧道連接,城內有豎井取水,形成易守難攻的天然防線。
南側以涇河為屏障,涇河水量極大,難以架設永久性橋梁,進一步強化了南向防禦。
北山區域分布烽火台、城牆堡寨等大小軍事據點,構成山地防禦網,與主城形成立體防禦體係。
涇州主城周長二十八裡,麵積約為一般普通縣城的十倍,城牆以夯土築成,底部寬達四丈,高度加上城樓高達五六丈。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北門的安定城樓建在兼山的懸崖峭壁之上,落差更是高達百丈。南城牆位於涇河北岸,北城牆緊鄰大路,北門外一裡處還設有彩門城,也就是城牆的外城防禦工事,用於阻斷北塬通道,形成雙重防線。需經彩門城才能進入北門安定城樓。
主城門為北門安定城樓,南門承熙門次之,西門無門洞,東門位於蘭家山南側。
另外,還有長武城控製涇河中遊通往長安的要道,駐有重兵,與邠州、慶州形成犄角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