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納西州的統治逐步穩固後,德軍將這種統治模式推廣至北卡羅來納州。陸軍上將漢斯·米勒負責主持北卡羅來納州的相關事務,他以馮·克萊斯特在田納西州的舉措為藍本,進一步完善和推進德軍在該地區的統治布局。憑借德國在全球範圍內令人矚目的擴張成果,其勢力已如洶湧浪潮般席卷歐洲、非洲和南美洲,如今在北美洲也占領了相當一部分區域。德國所展現出的強大實力,讓眾多美國人覺得德國主宰未來世界似乎已成定局。這種認知如同一種無形的力量,深刻地影響著北卡羅來納州民眾的行為和態度。
一、外籍兵團在北卡羅來納州的深化發展
一)本土力量的踴躍融入
漢斯·米勒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各個城市留下一個師的德軍作為骨乾,當招募本地人參軍的消息傳出後,與以往人們對叛國行為的抵觸不同,許多北卡羅來納州人將其視為順應時代潮流的契機。他們看到德國在世界各地的節節勝利,堅信德國將引領未來世界的發展方向,加入德軍便等同於踏上了通往未來輝煌的道路。
這些滿懷憧憬的本地人踴躍報名,滿懷熱情地進入專門為他們設立的訓練營地。營地內,高強度的訓練有條不紊地展開,德軍教官以嚴謹的態度傳授先進的軍事技能。從基礎的武器操作,到複雜的戰術演練,每一個環節都要求精準無誤。士兵們手持槍械,反複練習射擊姿勢和速度,力求在實戰中能夠一擊命中目標;模擬戰場上,他們在教官的指導下,迅速而有序地執行各種戰術指令,培養團隊協作和應變能力。
與此同時,思想灌輸課程也在同步進行。德軍教官通過精心準備的演講和宣傳資料,將德國描繪成一個充滿希望與機遇的國度,宣稱德國的勝利將為全世界帶來和平與繁榮。他們強調參與德軍的行動,不僅是為德國效力,更是為了實現北卡羅來納州乃至整個美國的“偉大複興”。在這種持續的思想洗禮下,這些本地人逐漸從內心深處接受了德軍的理念,對德軍的認同感與日俱增。
很快,這些本地人便展現出對德軍命令的絕對服從。在協助維持當地治安時,他們如同忠誠的衛士,嚴格執行德軍的規定,對任何可能擾亂秩序的行為都保持高度警惕。在參與小規模軍事行動中,他們憑借積極的態度和快速掌握的技能,衝鋒在前,表現出極高的戰鬥素質和忠誠度。他們不再將自己視為被迫參戰的個體,而是德國偉大事業的積極參與者,為能在德軍中效力而感到自豪。
二)跨國力量的協同彙聚
除了當地踴躍加入的力量,漢斯·米勒還大力整合來自歐洲各地被占領國家的外籍兵團成員到北卡羅來納州。這些不同國籍組成的團級或師級單位,懷著對德國強大實力的敬畏以及對未來德國統治世界的預期,紛紛從歐洲各地彙聚於此。
以挪威兵團為例,挪威人原本擅長在北歐寒冷的山地環境中作戰,那裡的地形複雜,氣候惡劣,培養了他們堅韌的戰鬥意誌和獨特的戰鬥技能。然而,北卡羅來納州的環境與之截然不同,這裡氣候溫暖濕潤,地形多樣,包括平原、丘陵和森林。德軍根據這些差異,為挪威兵團精心製定了針對性的訓練調整方案。
在氣候適應方麵,訓練營地設置了模擬北卡羅來納州氣候條件的訓練區域,讓挪威士兵逐漸適應高溫和潮濕的環境,學習如何在這種氣候下保持良好的體能和戰鬥狀態。針對地形特點,他們組織士兵進行各種地形的實地演練,熟悉在平原上的快速推進戰術、在丘陵地帶的伏擊與防禦策略以及在森林中的隱蔽行動技巧。
同時,強化的思想教育讓他們愈發堅定將對德國的忠誠置於首位。德軍教官通過講述德國的輝煌曆史、強大的軍事力量以及對未來世界的宏偉規劃,讓挪威士兵相信德國的勝利是必然的,而他們作為德國軍隊的一部分,將在這個偉大的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與當地美軍殘餘勢力的小規模衝突中,挪威籍兵團充分發揮頑強的戰鬥意誌和出色的戰鬥技能。他們在戰場上相互配合,憑借精準的射擊和靈活的戰術動作,有效地打擊了美軍殘餘勢力,為德軍立下戰功。這不僅鞏固了自身在德軍中的地位,也讓其他外籍兵團看到了為德軍效力所能獲得的榮譽和成就,進一步增強了整個外籍兵團的忠誠度和凝聚力。
荷蘭、丹麥等國的外籍兵團同樣如此。荷蘭兵團帶來了他們在水利工程和航海方麵的專業知識,德軍根據作戰需求,將這些技能應用於軍事行動中,如修建臨時防禦工事、組織水上運輸等。丹麥兵團則以其在某些特定武器製造和使用方麵的經驗,為德軍提供了有益的補充。他們與德軍本土部隊以及當地新加入的美軍一起,構建起一個緊密協作、多層次、多國籍的軍事力量體係。不同國籍的士兵在共同的訓練和戰鬥中,逐漸培養出默契,彼此之間相互學習、相互支持。這個龐大而多元的軍事體係,成為德軍在該地區統治堅不可摧的保障,如同一個緊密咬合的齒輪係統,為德軍的統治機器高效運轉提供著強大動力。
二、北卡羅來納州的經濟與社會變革
一)經濟體係的蓬勃重塑
在經濟領域,漢斯·米勒對北卡羅來納州的各類產業展開全麵且積極的梳理與改造。該州工業基礎雄厚,眾多製造業工廠成為德軍重點關注對象。德軍對與軍事相關產業,如機械製造、電子設備生產等,迅速納入軍事工業體係。
以一家大型機械製造廠為例,德軍派遣頂尖技術專家團隊入駐。這些專家們來自德國國內各個相關領域的精英,他們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對生產線進行了全麵而細致的重新規劃與升級,從設備的布局調整到工藝流程的優化,每一個細節都經過反複論證和試驗。通過引入德國先進的製造技術和管理理念,使這家工廠能夠生產更先進的軍事裝備零部件。
由於許多美國人看好德國未來統治世界的前景,大量工人主動投身軍事生產。德軍采用“多勞多得”且向德國本土工人看齊的薪酬製度,這一舉措如同點燃了工人心中的熱情之火,極大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工人們為獲取更高收入,主動延長工作時間,清晨,當第一縷陽光還未照進工廠,他們便已早早來到崗位,開始一天的工作;夜晚,月光灑在車間外,他們仍在機器旁忙碌。不僅如此,他們還自發組織學習小組,鑽研提升生產技能,相互交流經驗,分享如何更高效地操作機器、如何提高產品質量的心得。
德軍製定了嚴格的質量把控標準,設立專門的質量檢測團隊,對每一個生產環節進行嚴格監控。對於生產出高質量產品的工人,給予豐厚的額外獎勵,獎金數額不僅能夠大幅改善工人的生活水平,還伴隨著榮譽證書和公開表彰,激勵著更多工人追求卓越的生產表現。在這種積極的生產氛圍下,整個工廠的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每天生產的高質量零部件數量不斷增加,為德軍的軍事裝備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農業方麵,德軍征用大量農田改種軍需農作物。儘管改變了北卡羅來納州原本多樣化的種植結構,但部分農民受德國強大實力影響,也期望搭上德國發展的快車,積極配合種植德軍所需的小麥、土豆等糧食作物。德軍為了確保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派遣農業專家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提供種植技術指導。從播種時間的選擇、肥料的使用方法到病蟲害的防治,專家們都給予詳細的建議。
農產品收獲後,德軍收購價格雖不高,但一些農民仍認為未來可能從德國的統治中獲得更多長遠利益,故而繼續參與其中。部分有遠見的農民甚至開始嘗試采用德國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模式,對農場進行升級改造,期待在未來德國主導的經濟體係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他們相信,隨著德國統治的深入,農業領域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自己的辛勤付出終會得到豐厚的回報。
此外,德軍每到一處,都會細致了解當地科技水平。對於擁有先進技術的工廠或科研機構,德軍以優厚條件吸引合作。例如當地一家在材料科學方麵有獨特研究的實驗室,德軍專家團隊與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展開深入交流。他們參觀實驗室的各項設備和研究成果,與科研人員進行學術討論,充分了解實驗室在材料研發方麵的進展和潛力。德軍承諾為實驗室提供更充足的科研資金、更先進的實驗設備以及與德國頂尖科研機構合作交流的機會,邀請部分科研人員加入德軍科研體係。這些科研人員被德軍描繪的美好科研前景所吸引,他們期望在德軍的支持下,能夠將自己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實現更大的科研突破,為德國的科技進步和武器研發貢獻力量。
二)社會結構的積極調整
在社會層麵,德軍通過扶持的傀儡政府對北卡羅來納州的社會結構進行深度且積極的調整。傀儡政府由當地親德且看好德國未來的勢力組成,這些人在當地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他們看到德國的強大實力和廣闊前景,毫不猶豫地選擇與德軍合作,期望在德國未來的統治架構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和權力。
在德軍授意下,傀儡政府頒布一係列推動社會向德國靠攏的政策。教育體係率先迎來變革,學校課程設置大幅調整,德語成為主要教學語言。從小學到大學,德語課程的比重顯著增加,不僅有專業的德語教師授課,還引入了德國原版的教材和教學資源。德國曆史、文化全麵融入教材,學生們開始學習德國的曆史典故、文學作品、哲學思想等。學校組織各種與德國文化相關的活動,如德語演講比賽、德國文化展覽等,激發學生對德國文化的興趣和認同感。美國學生對學習德國知識充滿熱情,他們認為掌握德語和德國文化將是未來世界通用的技能,能夠為自己的未來發展打開更廣闊的大門。
德軍對媒體的控製也使得報紙、廣播等積極宣揚德國的強大與美好未來。報紙上充斥著德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德國軍隊的英勇事跡以及德國對未來世界的宏偉規劃。廣播電台定時播放德國的音樂、新聞和宣傳節目,向民眾傳遞德國的價值觀和理念。民眾在這種媒體環境的熏陶下,對德國統治的期待與認同不斷強化。他們開始主動關注德國的發展動態,憧憬著德國統治下的美好生活。
同時,德軍鼓勵成立親德組織,這些組織在社區中積極傳播德國理念,組織各類活動增進民眾對德國的了解與喜愛。親德組織舉辦德國美食節,讓民眾品嘗德國傳統美食,感受德國飲食文化的魅力;開展德國藝術展覽,展示德國的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提升民眾對德國藝術的欣賞水平。民眾積極參與其中,在享受活動樂趣的同時,也逐漸接受了德國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種積極配合德國統治的氛圍,看似一片和諧,為德軍在北卡羅來納州的統治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人們在這種氛圍中,仿佛已經看到了德國統治下繁榮美好的未來,心甘情願地融入德軍構建的統治體係,為德國的統治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