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弗吉尼亞州、馬裡蘭州以及西弗吉尼亞州的戰鬥持續激烈進行之時,陸軍上將漢斯·米勒並未滿足於當前的戰果,他站在巨大的軍事戰略地圖前,雙眼如鷹隼般緊盯著地圖上北方廣袤無垠的區域,心中如同一台精密的機器,高速謀劃著進一步擴大德軍在北美洲的占領範圍。此時,德國憑借其令人膽寒的強大軍事力量,在北美洲的軍事擴張已然如洶湧澎湃、不可阻擋的浪潮,令無數人為之震顫。許多美國人眼睜睜看著德國在戰場上節節勝利,自覺美國大勢已去,心態發生了天翻地覆、難以逆轉的變化。
一、賓夕法尼亞州的不戰屈兵
米勒將如炬的目光鎖定在了賓夕法尼亞州,這座工業重鎮對於德軍進一步鞏固在北方的統治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宛如棋盤上的關鍵棋子。他精心調配兵力,如同一位技藝高超的棋手在布局,從各個戰線抽調出最精銳、最善戰的部隊,集結成一支規模龐大、裝備精良到令人咋舌的進攻力量。這支部隊彙聚了德軍的精華,坦克如鋼鐵巨獸,裝甲厚重,炮管威嚴地指向天空,仿佛在向世界宣告德軍的赫赫軍威;步兵們身著筆挺的軍裝,眼神堅毅中透露出冷酷,手中的武器擦拭得鋥亮;各種先進的火炮排列整齊,宛如一片鋼鐵叢林,隨時準備發出震天動地的怒吼。他們厲兵秣馬,準備以雷霆萬鈞之勢向賓夕法尼亞州發起總攻。然而,就在德軍士氣高昂、即將踏上征程之際,一場悄然無聲卻又影響深遠的“歸順潮”已在賓夕法尼亞州內部如暗流湧動般悄然興起。
賓夕法尼亞州內,眾多政界和商業領域的知名人士,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與權衡利弊之後,出於對自身利益的極度關切與追逐,紛紛背著眾人,偷偷摸摸地暗中與德軍取得聯係。這些人在當地宛如地頭蛇一般,擁有盤根錯節的人脈資源和呼風喚雨的強大影響力。他們憑借著敏銳的政治嗅覺,察覺到德國如日中天的強大以及美國當前岌岌可危的嚴峻局勢,篤定地深信投靠德軍是保障自身地位和財富的唯一選擇,如同溺水之人抓住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他們主動且急切地充當起“帶路黨”的角色,像討好主人的哈巴狗一樣,不遺餘力地向德軍提供關於美軍部署的詳細情報,從部隊的具體編製、人員配備,到防禦工事的構築細節、火力分布,乃至城市防禦的每一處關鍵要點,以及重要設施的精確位置,都和盤托出,毫無保留。
在德軍穩步推進的過程中,一些美軍部隊的表現令人大跌眼鏡,簡直如同兒戲。他們的戰意早已如同被烈日暴曬下的積雪,悄然消融,消失得無影無蹤。麵對德軍如狼似虎、氣勢洶洶的逼近,他們幾乎沒有進行任何稍具規模、像模像樣的抵抗,便如同懦夫一般選擇了繳械投降。其中一支駐守在賓夕法尼亞州邊境城鎮的美軍連隊,當德軍先頭部隊那威風凜凜的身影如鬼魅般出現在視野中時,連長在經過一番痛苦且糾結的權衡後,滿心無奈地認為抵抗隻是以卵擊石,根本無法改變這已然注定的局勢,於是咬咬牙,無奈地下令全連放下武器。士兵們雖然心中滿是憤怒與不甘,眼中燃燒著屈辱的火焰,但在長官的命令下,也隻能如同霜打的茄子,默默地扔掉手中那曾經象征著榮譽與責任的槍支,垂頭喪氣地列隊向德軍投降,那場麵,仿佛整個連隊的靈魂都已被抽離。
當德軍大部隊如同潮水般浩浩蕩蕩地進入賓夕法尼亞州時,所遭遇的抵抗微弱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仿佛這片土地早已敞開懷抱歡迎他們的到來。原本預計會遭遇激烈戰鬥的防線,大多已人去樓空,隻剩下一些破敗不堪、廢棄已久的工事和散落一地、無人問津的武器。或者隻有少數意誌薄弱、毫無信念的美軍士兵,在做著如同螳臂當車般毫無意義的徒勞抵抗。德軍仿佛是在進行一場悠閒的軍事遊行,幾乎是兵不血刃地進入了賓夕法尼亞州的多個重要城市,並迅速在這些城市建立起了鐵腕般的軍事管製。他們的軍旗在城市的上空獵獵作響,仿佛在向世人炫耀著他們的勝利。
德軍在占領城市後,與那些事先聯絡的“帶路黨”緊密勾結在一起,配合得如同水乳交融。這些“帶路黨”充分利用自己在當地深厚的人脈和豐富的資源,如同殷勤的仆人一般,積極協助德軍維持城市秩序,安撫民眾情緒。他們為德軍提供各種便利,從征集物資時的威逼利誘,到招募勞工時的軟硬兼施,事無巨細,都全力配合,無所不用其極。而德軍為了鞏固這種狼狽為奸的合作關係,也對這些“帶路黨”給予了一定的權力和利益,讓他們在新的統治秩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享受著特殊的待遇,仿佛他們已然成為了這片土地的新主人。
二、紐約州的複雜局勢與假意抵抗
紐約州作為美國舉足輕重的重要地區,無論是在經濟領域的繁華昌盛,文化領域的多元包容,還是戰略地位的關鍵險要,都使其成為了德軍眼中勢在必得的肥肉,如同餓狼盯上了肥美羔羊。米勒深知紐約州對於德軍擴張的重要性,為此精心製定了詳細周密、環環相扣的進攻計劃,準備集中強大到令人窒息的軍事力量,以排山倒海之勢迅速攻克紐約州。然而,紐約州的情況遠比想象中更為錯綜複雜,宛如一團亂麻,讓人難以理清頭緒。
在紐約州,同樣有不少政界和商界的頭麵人物,在黑暗的角落裡,偷偷摸摸地暗中與德軍進行著見不得人的勾結。他們被德軍的強大實力嚇得瑟瑟發抖,擔心抵抗會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於是懷著自私自利的心思,試圖通過與德軍合作,來保全自己的利益,如同驚弓之鳥般尋找著所謂的“庇護”。但紐約州畢竟是美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這裡的民眾和軍隊有著源遠流長、根深蒂固的愛國情懷和悠久輝煌的抵抗傳統,如同烙印一般刻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儘管部分美軍部隊受到了整體局勢的影響,戰意如同風中殘燭,有所消沉,但仍有一些部隊抱著堅定如磐石的信念,決心與德軍死戰到底,扞衛這片土地的尊嚴,哪怕戰至最後一人,流儘最後一滴血。
當德軍氣勢洶洶、如烏雲壓頂般逼近紐約州時,那些暗中與德軍聯絡的勢力開始蠢蠢欲動,如同陰險的毒蛇準備出洞。他們一方麵試圖說服美軍高層投降,用儘各種花言巧語,甚至不惜威逼利誘,向美軍將領灌輸抵抗無用、投降才是唯一出路的思想;另一方麵,在民眾中散布恐慌情緒,製造混亂,如同攪屎棍一般擾亂軍心民心。他們四處傳播德軍的可怕,誇大德軍的實力,讓民眾陷入恐懼的深淵。然而,他們的行為遭到了一些愛國人士的強烈反對,這些愛國人士如同黑暗中的明燈,挺身而出,組織起民眾,通過慷慨激昂的演講、深入人心的宣傳等方式,呼籲大家團結起來,共同抵抗德軍的入侵。他們的聲音如同洪鐘般響徹大街小巷,點燃了許多人心中那熄滅已久的愛國之火,讓人們重新燃起了抗爭的勇氣。
在這種複雜得如同迷宮般的局勢下,一些美軍部隊出現了奇特而又無奈的現象,他們表麵上做出抵抗的姿態,裝模作樣地開槍放炮,實則暗中與德軍進行談判,如同表裡不一的兩麵派。他們希望通過這種假意抵抗,為自己爭取更好的投降條件,妄圖在失敗的結局中為自己謀取一絲利益。其中一支駐守在紐約州邊境防線的美軍部隊,在德軍發起進攻時,隻是進行了象征性的射擊,槍聲稀稀拉拉,毫無鬥誌可言,完全沒有拚死一戰的決心,更像是在敷衍了事。隨後,他們便主動派出使者與德軍溝通,表示願意投降,但要求德軍保證他們的生命安全,並且給予一定的待遇,比如保留部分武器裝備,以便在投降後還能維持一定的體麵;不被隨意處決,讓他們能有機會活下去;甚至還期望德軍能給予一些物資上的補償,以滿足他們的私欲。
德軍則巧妙地利用這種局麵,如同狡猾的狐狸抓住了機會,采取了軟硬兼施的策略。一方麵,對那些假意抵抗的部隊進行安撫,用虛假的承諾和甜言蜜語哄騙他們,承諾滿足他們的部分要求,讓他們感受到投降後的“好處”,如同用胡蘿卜引誘毛驢前進;另一方麵,對堅決抵抗的力量進行殘酷打擊,毫不留情地展示自己的武力,如同揮舞著大棒。德軍的轟炸機對紐約州的一些軍事據點和抵抗組織的聚集地進行了輪番轟炸,炸彈如雨點般落下,炸得地動山搖,火光衝天,濃煙滾滾,仿佛要將一切都化為灰燼。地麵上,房屋倒塌,生靈塗炭,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同時,德軍地麵部隊也迅速推進,憑借著強大的火力和先進的裝備,如鋼鐵洪流般逐步壓縮美軍的防禦空間,讓抵抗力量陷入絕境,如同甕中之鱉,無處可逃。
三、新英格蘭地區的微妙氛圍與觀望態度
新英格蘭地區在德軍的進攻麵前,呈現出一種微妙而又複雜,讓人捉摸不透的氛圍。這裡的民眾和軍隊對於德軍的入侵大多持觀望態度,內心充滿了矛盾和掙紮,仿佛站在十字路口,不知該何去何從。一方麵,他們看到了德軍在其他地區的強大攻勢以及眾多人選擇歸順的情況,深知德軍的實力如同高山般難以逾越,令人望而生畏;另一方麵,他們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感又如同熊熊燃燒的火焰,讓他們對投降心存顧慮,難以輕易做出背叛國家的決定,那是他們心底最後的堅守。
在新英格蘭地區的政界和商界,雖然沒有像其他地區那樣大規模地出現主動聯絡德軍的情況,但也有一些人在私下裡,如同竊竊私語的老鼠一般,討論著與德軍合作的可能性。他們在小心翼翼地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如同獵手等待獵物露出破綻。他們密切觀察著局勢的發展,試圖在關鍵時刻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因為他們深知,這個決定將如同蝴蝶效應一般,影響到自己以及整個地區的未來命運,因此不敢輕易邁出這關鍵的一步,每一個舉動都慎之又慎。
美軍在新英格蘭地區的部隊,整體上保持著一定的戰鬥力和戰意,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界局勢的影響,如同在暴風雨中的船隻,搖擺不定。一些指揮官開始思考,如果抵抗最終無法避免失敗,是否應該提前為自己和士兵們尋找更好的出路,這種想法如同病毒一般在軍中悄然蔓延。這種思想的蔓延,如同一種無形的腐蝕劑,使得美軍在新英格蘭地區的防禦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變化。部隊的士氣有所波動,原本高昂的鬥誌逐漸被擔憂和猶豫所取代,如同被陰霾籠罩。防禦的決心也不像之前那樣堅定不移,仿佛沙灘上的城堡,在海浪的衝擊下開始動搖。
而德軍在推進到新英格蘭地區邊境時,並沒有急於發起全麵進攻。他們深知強攻可能會帶來較大的損失,如同聰明的棋手不會輕易走出險招。於是改變策略,派遣了一些能言善辯、巧舌如簧的使者,試圖與當地的政界和軍事高層進行接觸,希望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讓新英格蘭地區歸順,不戰而屈人之兵。德軍承諾,如果新英格蘭地區主動投降,將給予當地一定的自治權,允許他們保留部分原有的行政體係和文化傳統,讓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特色;並且保證民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不會對他們進行肆意的掠奪和傷害,看似給了新英格蘭地區一條“生路”。這種軟硬兼施的策略,讓新英格蘭地區的局勢變得更加微妙,未來的走向充滿了不確定性,仿佛懸在半空中的天平,隨時可能向不同的方向傾斜,整個地區都被一種緊張而又迷茫的氣氛所籠罩。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