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緊接著侃侃而談道:“文人畫這種獨特的繪畫風格,其精髓在於對意境的深遠追求以及筆墨的簡潔凝練。這就好比那些地主們,總是偷偷摸摸地喝酒吃肉,全然不顧及他人的感受,不管彆人是高興還是不高興,肚子餓不餓。而文人畫家們則借助這種繪畫風格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和思想,他們所追求的無非就是讓自己心情舒暢、痛快淋漓罷了。”
我稍稍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元代的大畫家趙孟頫曾經說過,‘畫者,文之極也。’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文人畫與文學之間的緊密聯係。而明代的董其昌更是將文人畫推崇備至,將其譽為‘畫中之龍’,可見文人畫在當時的地位之高。”
然而,我話鋒一轉,接著說道:“當然啦,並非所有人都對文人畫這種畫風感到滿意。就拿那位以‘難得糊塗’著稱的鄭板橋來說吧,他對文人畫就頗有微詞。鄭板橋認為,文人畫過於注重筆墨技巧的運用,而往往忽視了畫麵的整體效果和意境的營造,這無疑是一種舍本逐末的做法。”
老張聽我這樣一說,哎呀一聲,我估計對他這個看倉庫的“庫頭”而言,我這一席話無疑是降維打擊,在他大腦裡掀起了一陣頭腦風暴。不過老張好歹上過軍校當過連隊指導員,悟性也是很高,問道,“這不就是自娛自樂嘛!”
我笑著說,“的確是自娛自樂,人家文人繪畫,主要也是畫給自己看的,沒想著給大多數人看,最多也就是三兩個知己吟詩作畫,風花雪月,美人在前,一般是不擴大觀賞圈子的,老百姓可沒這個條件。”
老張接著問道,“那什麼是匠人畫?”
我繼續說道,“匠人,顧名思義就是畫匠的畫,在古代工匠可沒什麼社會地位,他們主要是為達官顯貴服務的,你肯定去過故宮吧?那裡展示的那些古代帝王將相的畫像,就是他們畫的。”
老張讚美道,“這些畫匠畫得可真是栩栩如生啊!”又略微遲疑了一下,問道,“但我感覺比那些畫花鳥魚蟲的文人畫強得多。”
我無奈笑了笑,說道,“你這也算是匠人畫的知音。比起文人畫,匠人畫更加關注的是技藝和逼真,追求的是畫麵的細膩和精致,通俗點來說,就是畫的比較真實,就跟拍照一樣。文人畫就是‘我以我手寫我心’,冬天裡畫個小孩吃西瓜,駱駝和大象賽跑都有可能,隻要人家願意,想怎麼畫就怎麼畫。”
“為什麼說這把壺值錢呢,剛剛我說是因為這把壺上的畫是文人畫加匠人畫雙重加持。你想,當初何海霞大師遭了難,去了個陝西的一個瓷廠當畫工,肯定要虛心接受勞動人民的審美需求啊,老百姓審美可不是靠什麼抽象想象,主要還是看你畫得像不像,最好跟照片一樣才好呢。何大師當時的處境,肯定要像匠人畫靠攏,但本身呢,他又是張大千的學生,肯定底子是文人畫的底子,也就是這樣的特定年代,才有這樣的東西。放到現在,你讓美術學院學生到瓷廠畫?可能嗎!讓何海霞這種大師去,連想也不要想了。這從一定意義上,也算是孤品了。”
老張聽我說的是津津有味,也算是有點眼力價,投桃報李地趕緊給我倒了杯茉莉花茶,我呷了口茶,笑道,“您老也喜歡這些東西?”
老張一聽我這話,還顯得挺激動,趕緊說道,“老弟你是不知道啊,我當兵時候就喜歡讀書看報,可我很不走運,在那個時候隻能找點《見光大道》《歐陽海之歌》看看,根本看不到古代文化書籍,最多也就是看過批判用的《水滸》,來滿足自己對傳統文化的仰慕之情。後來政策放鬆了,我看了大量古代小說,不管什麼四大名著,還是三言二拍,我都熟讀過了;不怕老弟你笑話,我一都看過《金瓶梅》呢!”
1952年的上海,一批藍布封麵的《金瓶梅詞話》正在群眾手中秘密傳閱。泛黃的宣紙頁角卷曲如枯葉,每當翻到「潘金蓮倒掛葡萄架」這類章節,總有人緊張地瞥向窗外——這是建國初期“新文學規範運動”的狂飆年代,這部明代世情小說被蓋上“封建糟粕”的鋼印,卻在民間化身暗流湧動的“地下文學”。北京琉璃廠的舊書販子們練就了特殊暗號:輕叩三下櫃台問“有蘭陵笑笑生的字畫嗎?”,掌櫃便會從佛龕後的夾層掏出用《毛選》封麵包裹的私印本,書頁間還夾著充當防偽標識的茉莉乾花。
轉機出現在1957年,一句“《金瓶梅》是《紅樓夢》的祖宗,不可不看!”這句批示讓文化部連夜趕製“潔本”——人民文學出版社奉命開動印刷機,卻在刪改尺度上犯了難。總編輯王任叔帶著老花鏡逐字批紅,把露骨段落用“□□□”替代,最終誕生的《金瓶梅詞話》刪去字,硬生生把市井風月改成了“此處省略三萬字”的填空題。更絕的是每套書編號發行,需持省軍級單位介紹信認購,某位山西老乾部誤把購書證明寫成“研究西門慶同誌的生活作風問題”,成為作協流傳半世紀的笑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1985年香港太平書局影印的萬曆本《金瓶梅》裹在尼龍布裡偷渡入境,深圳羅湖海關查扣的書籍堆成小山,關員們戲稱這是“文字領域的走私黃金”。嗅覺敏銳的齊魯書社趁勢推出“足本”,卻在序言裡嚴肅聲明“供學術批判使用”,結果各大高校圖書館的借閱卡永遠停留在“西門慶初會潘金蓮”那頁——教授們發現學生總用紅筆在風月段落畫滿波浪線,有位老研究員在書頁夾縫批注“此處應注意封建社會女性壓迫”,卻被調皮學生續寫“也應注意體位壓迫”。
新世紀數字化浪潮中,這部400年前的情欲百科上演“賽博突圍”。2008年某古籍數據庫將《金瓶梅》全文上線,卻在午夜流量高峰時段引發服務器宕機,技術員查看後台數據哭笑不得:用戶對“王婆貪賄說風情”章節的文本複製量,竟是“宋惠蓮含羞自縊”的237倍。
因而,聽到老張喜歡看“金瓶梅”,我想打瞌睡有人遞枕頭,一般喜歡看古代小說的主,約摸著都喜歡搞點收藏,如果能借此把老張拉過來合夥乾,我如虎添翼,摩托變飛機不是夢啊。
我試問道,“你沒想過倒騰點老玩意?讓沉睡在倉庫的老東西發揮價值?”
“正合我意啊,兄弟。老哥看倉庫有些年頭了,看著這麼多寶貝腐朽放爛了,我是於心不忍啊。”又閃爍著黑白分明的小眼珠說道,“順便能掙點錢,也能補貼一下家用。”
我知道後半句才是真心話,熱情低回應道,“老哥既然有心從事這樁變廢為寶的買賣,老弟肯定搭把手!”
有了這些鋪墊,老張的動能就急速膨脹,帶著我東跑西顛,除了一些畫工頗為精湛的老茶壺、茶碗等,還找到一批“文革瓷”,所說的“文革瓷”,是指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各地瓷器廠製作的帶有濃厚“文革色彩”的陶瓷器皿,比如工農兵形象、樣板戲題材、主席語錄等內容的裝飾、實用瓷器和雕像。因為處於現代製瓷和傳統製瓷的過渡時期,這些“文革瓷”在製作工藝、圖案造型、題款文字上,與古代和現代瓷器都有一定區彆,特點是瓷胎厚、造型多、工藝精等特點,算得上中國陶瓷大花園裡的一朵奇葩,當然價格也比較高,算得上是物超所值。
1966年文革爆發後,傳統陶瓷藝術被納入“破四舊”革命對象,景德鎮千年窯火險些熄滅。為適應“文藝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號召,全國瓷廠被迫轉向政治題材創作。醴陵群力瓷廠在1956年重建時就承擔“紅色官窯”使命,其1958年燒製的“勝利杯”已顯露政治符號化傾向。至1974年,中央直接向湖南、山東、江西三大名窯下達“主席用瓷”燒製任務,最終景德鎮憑借釉下五彩工藝勝出,啟動代號“7501工程”的絕密項目,將傳統官窯技藝與領袖崇拜深度融合。這些瓷器,無一例外都表現出三大特征:一是題材革命化。瓷器紋樣從山水花鳥轉向“三突出”樣板戲場景、工農兵群像及手書語錄,醴陵瓷廠甚至將《炮打司令部》詩詞燒製在釉下,讓政治宣言永久凝固在釉層與胎骨之間。二是工藝軍事化。景德鎮十大瓷廠實行“車間即戰場”管理模式,窯工需背誦《主席語錄》後再施釉繪彩,釉料配方中加入氧化鈷強化“革命藍”,使忠字碗的紅色標語在窯變中呈現鮮血凝固般的質感。三是生產雙重性。既有“7501瓷”這類采用高嶺土二次精選、1380c高溫燒製的頂級品,也有公社土窯趕製的粗瓷,後者因胎體含鐵量過高,燒出的“忠字盤”常帶褐色鐵斑,反而成為辨彆真偽的歲月密碼。
陰差陽錯,文革期間陶瓷業被迫進行“去技藝化”改造,景德鎮老匠人被下放農村,卻意外促成釉裡紅技法的民間傳承。唐山瓷廠研發的“語錄轉印紙”雖為快速量產政治符號,卻為後世釉上彩數字化印刷埋下伏筆。1975年“7501瓷”燒製時,釉下五彩工藝已實現“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突破,其無鉛鎘配方直到21世紀仍被歐盟環保標準認證為尖端技術。
去年,我在報紙上一直關注蘇富比拍賣的一尊釉麵泛著冷光的“樣板戲瓷瓶”,竟然以七位數身價躍入資本洪流。這尊1972年醴陵群力瓷廠燒製的《智取威虎山》人物瓶,楊子榮的羊皮襖在釉下五彩中泛起真皮質感,座山雕的獠牙尖還凝著窯火未褪的鈷藍。五年前它現身潘家園時,瓶口裂璺裡嵌著山西某知青點的煤灰,如今卻被華爾街基金經理們捧為“紅色波普藝術”的東方聖杯。
時隔不久,紐約佳士得春拍現場,某台灣藏家戴著防毒麵具競拍“7501瓷”——這是當年為主席特製的釉中彩餐具。當編號0021的梅花蓋碗被紫外線燈掃過,碗底暗藏的“半透明芙蓉”紋如幽靈浮現,競拍價瞬間突破八位數。更魔幻的是物流環節,這批易碎品被裝進防彈運鈔車,裹著冷戰時期蘇聯潛艇消音棉,押運員腰間彆的不再是槍械,而是便攜式x熒光光譜儀,唯恐有人調包那抹象征“萬壽無疆”的桃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有賣真的人,就有造假的人,世界上的事情就那麼讓人無語。景德鎮樊家井的師傅們用3d打印複刻“忠字瓷”胎體,再拿化學試劑泡出四十年包漿,卻在“破四舊”標語上露了馬腳——真品的“舊”字第三筆總帶窯裂,那是當年紅衛兵衝進窯爐貼大字報時,冷風灌入導致的釉麵應激反應。
去年香港秋拍壓軸的《赤腳醫生出診圖》瓷板畫,原是為歌頌鄉村醫療創作的宣傳品,如今畫中草藥簍被西方買家解讀為“東方巫術容器”,針灸銀針在蘇富比圖錄裡搖身變成“後人類科技圖騰”。
老張聽了我的介紹,由衷表示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準備拜我為師雲雲。
我聽了他的話也好不得意,畢竟混在圈裡這麼多年,都跟著人家學習了,沒有顯擺的機會,現在也算是滿足一下我的虛榮心吧。
期間我還發現一些老算盤,看料子不錯。以前聽圈裡晚珠子人說,改革開放前的一段時間,各地工藝品廠用很好的木材甚至是黃花梨材料做了一些各式各樣的工藝品,製式從杯、盤、碗、罐,到算盤、鬨鐘、台燈等,可以說五花八門、應有儘有。當時屬於國營體製,對成本把控不嚴,主打一個外觀簡樸、結實耐用,在算盤上,以廣東黃花梨算盤最為出名。
黃花梨木材,堪稱木中瑰寶。其質地堅硬,紋理細膩且變幻無窮,如行雲流水般自然美妙,時而呈現山水畫卷之態,時而仿若鬼臉憨態可掬,每一處紋理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
它的色澤溫潤,從淺黃到深紅,過渡自然柔和,散發著一種內斂而典雅的光澤,仿佛歲月沉澱的韻味都凝聚其中。湊近細嗅,有一股淡淡的降香,清新宜人,縈繞鼻尖,給人一種寧靜舒緩之感。
在加工過程中,黃花梨易於雕琢,工匠們憑借精湛技藝,能將其塑造成各種精美絕倫的器物。無論是典雅大氣的家具,還是小巧玲瓏的擺件,黃花梨都能以其獨特魅力展現非凡氣質。製成的家具不僅堅固耐用,更因木材本身的特質,自帶一種古樸的韻味,置於室內,瞬間提升空間的格調與品味。
曆經時光流轉,黃花梨木材愈發珍貴稀缺。它承載著曆史的記憶,見證了無數歲月變遷,如今更是成為收藏界備受矚目的寵兒,引得無數人傾心追捧,隻為擁有那一抹獨屬於黃花梨的迷人風采。
喜歡京城尋寶記請大家收藏:()京城尋寶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