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河北那趟回來後,聚寶齋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不少藏家專程跑來聽我們講“寄名窯秘方”的故事,老鄰居那張老臉都快笑出褶子了。老張更誇張,直接把那對龍紋罐的照片放大裱起來,掛在正對門的牆上,逢人就指:“瞧見沒?這可是我們親手挖出來的!”
這天下午,店裡來了個戴圓框眼鏡的老先生,穿著樸素,手裡拎著個舊布包。他在店裡轉了一圈,最後停在老張跟前,低聲問:“聽說……你們這兒收老銅器?”
老張眼睛一亮:“收啊!您有什麼好東西?”
老先生左右看了看,像是怕人聽見,然後才小心翼翼地從布包裡掏出個油紙包,層層揭開——裡頭是個巴掌大的銅香爐,通體黝黑,包漿厚重,爐底刻著“宣德年製”四個篆書款。
老張倒吸一口涼氣,趕緊喊:“老王頭!小吳!快來看!”
老鄰居正給一個客人看瓷片,聽見喊聲,三步並兩步衝過來,接過銅爐仔細端詳。他先是用指甲輕輕刮了刮爐底的鏽色,又湊近聞了聞,最後從兜裡掏出個放大鏡,對著爐身的紋路看了半天,突然抬頭問老先生:“這爐子,您打算怎麼出?”
老先生搓了搓手:“您給個實價。”
老鄰居沉吟片刻,伸出三根手指:“三萬。”
我心裡一驚——這價可不低!
老先生卻搖搖頭:“少了。”
老王頭皺眉:“那您開個價?”
“十萬。”
老張差點跳起來:“多少?!這爐子就算是真宣德,市場價也就五萬頂天了!”
老先生不慌不忙,又從布包裡摸出張泛黃的舊照片,遞給我們:“你們看看這個。”
照片上展現的是一間古老宅子的內部景象,陳舊而莊重。條案上擺放著的正是那個銅爐,它在歲月的沉澱中顯得格外古樸。而在銅爐旁邊,坐著一位身著長袍馬褂的老者,他的身影在昏黃的光線下顯得有些模糊,但依然能夠感受到他那沉穩而內斂的氣質。
照片的背麵,用毛筆工工整整地寫著一行字:“民國廿三年,攝於寒舍。爐乃祖傳宣德真品,曆經戰亂猶存。”這行字仿佛是一段曆史的見證,透露出這個銅爐所承載的家族故事和歲月滄桑。
老王頭緊緊地盯著照片,他的目光在銅爐和老者之間來回遊移,似乎想要透過這張照片,去探尋那段已經遠去的時光。過了好一會兒,他突然開口問道:“這照片裡的人,是您嗎?”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疑惑,同時也透露出對這張照片背後故事的好奇。
老先生點頭:“是我祖父。”
老鄰居深吸一口氣,轉頭對我和老張說:“這爐子……可能真是宣德的。”
老張瞪大眼睛:“不能吧?宣德爐市麵上九成九都是假的!”
老鄰居壓低聲音:“但這爐子的銅質、款識、包漿都對,再加上這張老照片佐證……”
我插嘴問老先生:“您既然知道這是寶貝,為什麼不留著?”
老先生苦笑:“我兒子在國外生了病,急需用錢……”
老鄰居突然打斷他:“這樣,您先把爐子留下,我們籌錢,明天給您答複,行嗎?”
老先生猶豫了一下,點頭答應了。
等他走後,老張迫不及待地問:“老頭,這爐子真值十萬?”
老鄰居沒回答,而是把爐子翻過來,指著爐腹內側一處極隱蔽的凹痕:“你們看這裡。”
我和老張湊過去,隻見凹痕裡隱約刻著個“周”字。
“周?”我一愣,“不會是那個香港周老板吧?”
老鄰居冷笑:“八成是。這爐子應該是當年從周家流出來的,現在有人想借我們的手‘洗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