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從京都歸來之後,我們三個人便馬不停蹄地趕到了聚寶齋的後院。在那裡,我們支起了一張破舊的桌子,然後小心翼翼地將從南禪寺帶回來的那幅軍事布防圖的照片平鋪在桌麵上,準備仔細研究一番。
老張嘴裡叼著一根煙卷,煙霧繚繞中,他眯起眼睛,全神貫注地盯著圖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標記,仿佛要透過這些標記看穿背後隱藏的秘密。老鄰居則手持一個放大鏡,一寸一寸地仔細檢查著每一個細節,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而我呢,則呆呆地盯著圖角那個熟悉的“德”字符號,腦海中不斷閃現出與之相關的種種記憶和猜測。這個小小的符號究竟代表著什麼呢?它與這幅軍事布防圖又有著怎樣的關聯呢?
"你們看這裡,"老鄰居突然指著圖上景山的位置,"這個標記和德王府密庫的一模一樣。"
老張湊過去:"這不就是崇禎爺上吊的那棵歪脖樹附近嗎?"
我心頭一震:"難道......"
第二天淩晨四點,天還沒亮,我們三個就摸到了景山公園東門。老張的戰友王班長早就等在牆角,一見我們就壓低聲音說:"就給你們一小時,五點半巡邏的就要換班了!"
我們跟著他溜進公園,直奔那棵著名的歪脖樹——其實早就不是原樹了,真正的老槐樹在特殊時期被砍了,現在這棵是後來補種的。
"圖上的標記就在這底下,"老鄰居指著樹根附近的一塊石板,"但咱們總不能在這兒挖吧?"
王班長突然從背包裡掏出個金屬探測器:"用這個!"
探測器剛靠近石板就發出刺耳的"滴滴"聲。老張二話不說,掏出隨身帶的小鏟子就開始撬石板。石板一掀開,下麵露出個生鏽的鐵環!
"我靠!"老張一把抓住鐵環往上提,竟拽出個巴掌大的銅匣子!
銅匣上刻著"大明崇禎十七年",還掛著一把精致的小銅鎖。老鄰居從兜裡掏出根鐵絲,三下五除二就把鎖捅開了。
匣子裡是張對折的羊皮紙,已經發黃變脆。我們小心翼翼地展開——
"這......"老張的聲音都變了調。
紙上畫著張精細的地圖,標注著從山海關到南京的路線,沿途密密麻麻全是紅點。最上方一行朱筆小字:"若京師不守,依此南遷,圖中標記皆為密庫,藏銀兩、兵甲、糧草,可支三年。"
"崇禎皇帝的南逃計劃!"老鄰居的手抖得像篩糠,"他早就準備好了退路!"
王班長突然按住耳機:"有人來了!快收起來!"
我們剛把東西藏好,一束手電光就照了過來:"乾什麼的!"
第二天清晨,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房間裡,我們懷揣著期待和好奇,早早地來到了故宮。經過一番周折,我們終於通過老鄰居在故宮的關係,得到了查閱崇禎年間檔案的許可。
走進那座古老而莊重的宮殿,仿佛穿越回了曆史的長河。空氣中彌漫著歲月的氣息,讓人不禁心生敬畏。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穿過一條又一條的走廊,最終來到了存放檔案的庫房。
庫房裡的樟木箱整齊地排列著,每一個箱子都承載著一段被遺忘的曆史。我們小心翼翼地打開最裡間的樟木箱,裡麵的紙張已經微微泛黃,但依然保存完好。
在眾多的檔案中,我們一眼就看到了那本《崇禎起居注》。它靜靜地躺在箱子的角落裡,仿佛在等待著我們的發現。當我們輕輕翻開書頁時,一股陳舊的墨香撲麵而來。
然而,就在我們仔細閱讀的時候,卻發現其中有一頁被撕掉了。那頁紙的邊緣參差不齊,顯然是被人硬生生地扯下來的。我們不禁感到一陣惋惜,這缺失的一頁可能隱藏著重要的曆史信息。
不過,幸運的是,下一頁還留著淡淡的墨跡。雖然字跡有些模糊,但仔細辨認還是能夠看清上麵的內容。我們如獲至寶,連忙湊近仔細研究起來,希望能從這殘留的墨跡中找到一些線索,揭開那段被塵封的曆史謎團。
老鄰居用拓印紙輕輕一按,顯出一段文字:"三月十八日夜,命太監王承恩將密匣藏於煤山,諭德王世子......"後麵的字看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