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梅金礦洞的入口隱藏在楚河支流的峽穀中,蘇聯時代的鐵軌早已鏽成紅蛇。我們舉著火把深入礦道,岩壁上殘留的俄文標語"cton!paдnaцnr!"止步!輻射!)在火光中忽明忽暗。
"1968年蘇聯人突然撤離的原因。"老鄰居用蓋格計數器掃過礦壁,儀器發出輕微的哢嗒聲,"他們在這裡發現了天然鈾礦脈。"
艾達爾突然踢到個金屬物件——是盞鏽蝕的礦燈,燈罩上刻著漢字"範陽軍械監"。再往前五米,礦道豁然開朗,儘頭竟矗立著扇青銅門,門環是兩隻銜著卷軸的銅雀。
"這是..."我撫上門扉,觸到密密麻麻的陰刻文字。老鄰居的火把照亮了最上方一行:「開元二十八年,安西節度使田仁琬遣李晟監造此庫,藏镔鐵秘法於絕域,以待後世」。
阿依達爾老人深吸一口氣,緩緩地將那把青銅鑰匙插入雀眼之中。隨著鑰匙的轉動,地底傳來一陣低沉的機括聲,仿佛沉睡千年的巨獸被喚醒一般。門縫裡,一股陳年的鐵鏽味漸漸滲出,仿佛是這座古老建築的歎息。
與此同時,在碎葉城的軍械作坊裡,李晟正緊張地忙碌著。他將一卷羊皮小心翼翼地塞進一個青銅筒裡,然後用蠟封住筒口。就在他剛剛完成這一切的時候,外麵突然傳來一陣粟特工匠的驚呼:“大食人離城隻剩三十裡了!”
李晟心頭一緊,他立刻對副將下令道:“按第三預案執行!把所有的镔鐵樣本和《灌鋼要術》都送進阿拉梅金礦洞,封門後引山洪倒灌。絕不能讓這些重要的東西落入大食人之手!”
副將領命而去,李晟則站在原地,最後望了一眼東方。他的弟弟李客此時正在安西都護府,準備將一件精美的獻禮銀壺獻給朝廷。然而,李晟心中卻暗自擔憂,因為他知道那銀壺的壺底暗格中藏著一個秘密——“遣唐使請造”字樣。這個秘密,或許會在千年之後成為一個關鍵的證據。
——
青銅門後的景象讓我們窒息:三百平米的空間內,整整齊齊碼放著鑄鐵坩堝、淬火水槽,以及最驚人的——十二尊等比例泥塑,展示著從選礦到成刀的完整工序。
"這是唐代兵器製造的活化石..."老鄰居的指尖拂過泥塑旁的木牌,上麵墨書「範陽節度使安祿山親兵陌刀鍛造流程」。
艾達爾在角落發現個鐵箱,裡麵裝滿象牙牌,每塊都記載著配方:「天寶三載三月廿日,以天山磁石合疏勒金沙,得鋼勝常法五成」。
"難怪蘇聯人發瘋。"我舉起蓋格計數器,靠近磁石樣本時讀數驟升,"他們以為是鈾礦,實則是李晟發現的特殊磁性礦物能提升鋼材品質!"
洞外突然傳來爆炸聲。碎石簌簌落下中,那個白發"研究員"帶著武裝人員衝進來,他手中的輻射檢測儀正對著我們瘋狂報警。
"把象牙牌交出來!"他撕下偽裝,露出俄羅斯核能研究所的徽章,"這是國家戰略資源!"
阿依達爾老人突然拔刀斬斷頭頂的礦燈鏈,黑暗中傳來他蒼勁的柯爾克孜語吟唱。借著瞬間的混亂,老鄰居將最關鍵的三塊象牙牌塞進我手中,上麵記載著镔鐵與磁石的最佳配比。
流亡西域的李客,曆經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阿拉梅金礦的洞口。他站在那裡,凝視著這片荒涼的土地,心中充滿了無儘的悲傷和絕望。
李客的兄長晟公,在靈武之戰中不幸殉難,這對他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晟公不僅是他的親人,更是他的摯友和知己。如今,晟公已逝,李客感到自己的世界瞬間崩塌。
然而,李客並沒有被悲痛擊倒。他深知自己肩負著一項重要的使命——將範陽秘術傳承下去。這些秘術是晟公一生的心血結晶,絕不能讓它們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傳。
於是,李客拿起手中的刻刀,在金礦洞口的石壁上刻下了最後的留言:“吾兄晟公殉難於靈武,範陽秘術儘藏於此。後世若有緣者,當知唐刀之魂不在形製,而在天山磁石與匠心血汗。”
這段留言,既是對晟公的紀念,也是對範陽秘術的守護。李客希望有朝一日,能有後人發現這個秘密,領悟到唐刀真正的精髓所在。
刻完留言後,李客緩緩放下刻刀,凝視著石壁上的字跡,仿佛看到了晟公的身影。他默默祈禱著,願晟公在天之靈能夠安息,也願範陽秘術能夠得以傳承,發揚光大。
最後,李客轉身離去,消失在了茫茫的西域大漠之中。他的身影漸行漸遠,但他留下的留言卻永遠地刻在了阿拉梅金礦的洞口,等待著有緣人的到來。
我們在牧民的接應下逃出礦洞。馬背上回望,阿拉梅金峽穀上空盤旋著三架直升機,俄語廣播在山穀間回蕩。
"他們永遠找不到核心秘密。"老鄰居攤開掌心——是那把青銅鑰匙內側的暗記,放大後竟是微縮的《天山礦脈分布圖》,用隻有守墓人才能看懂的星象符號標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艾達爾的手機突然收到吉爾吉斯國家檔案館的郵件:在整理蘇聯檔案時,發現李白的《草堂集》殘頁上有首從未公開的詩:「憶昔範陽鐵,精魄照胡霜。如何兄弟淚,灑作天山鋼」。
晚霞染紅楚河時,我們站在碎葉城遺址的製高點。老鄰居將唐刀舉向西方,刀身反射的夕照恰好落在阿拉梅金峽穀方向,像一條燃燒的血線,連接起千年前的鐵與火,今日的光與塵。
故宮的文物修複室裡,镔鐵樣本在電子顯微鏡下呈現出奇異的花紋。老鄰居指著屏幕:"看這些鎢元素結晶的排列——正是天山磁石催化出的特殊結構。"
三個月前從阿拉梅金帶回的象牙牌,如今靜靜躺在恒溫箱中。央視鏡頭前,中吉聯合考古隊宣布:"確認碎葉城遺址存在唐代官辦冶鐵體係,其工藝通過絲綢之路深刻影響了中亞兵器發展..."
電視靜音後,老鄰居遞給我一本剛出版的《李白家世新考》。翻到第217頁,碳十四檢測報告顯示:鎏金銀壺壺底的"日本國遣唐使"銘文,實為江戶時代後刻。
"真相總是多重奏。"老人撫摸著複原的《灌鋼要術》摹本,"就像李客用外交獻禮掩護兄長轉移技術,我們借文物研究揭穿了資源掠奪。"
窗外飄起今冬第一場雪。琉璃瓦上漸厚的積雪,多像天山之巔的萬年冰蓋——下麵封存著無數等待重光的文明密碼。
本故事完)
喜歡京城尋寶記請大家收藏:()京城尋寶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