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陰老魔冷笑了一聲沒有解釋。
但沒有解釋,本就是一種答案。
玄陰老魔怪笑道:“經過歲月變遷而發生變化的神話傳說,也會影響到其主體,你們來此之前,應該比我更早猜到這三頭屍與那乾將莫邪的傳聞相關吧?”
眾人抿嘴不語。
包括林慕玄,前來之前都已對此事有了了解。
靈境有很多現實中神話傳說的原型。
而莫乾山本就是傳聞中乾將莫邪鍛造寶劍所在。
很多人對乾將莫邪的了解僅限於“雌雄雙劍”和“以人祭劍”。
但乾將莫邪的傳說其實有好幾個版本。
其稱謂最早起源於《墨子》、《荀子》等先秦文獻,如“良劍期乎利,不期乎莫邪”。
這時乾將莫邪尚且代指神兵,利器尚未人格化,其背景也在吳國,因為那時吳越地區冶煉鑄造技術發達。
在漢代《列士傳》《孝子傳》裡,首次將乾將莫邪塑造成鑄劍師夫妻,並定下了“鑄劍藏劍複仇”的故事情節。
到了晉代,《搜神記》時版本基本定型,此後這對鑄劍師夫妻到底將雌雄雙劍上貢給哪位君王,則在各地有了很多不同版本。
至此,乾將莫邪到底是為哪位王鑄劍,有很多個版本,但故事的脈絡卻基本沒變過。
故事從王命令乾將莫邪鑄劍開始。
這對夫妻花了三年時間才鑄出雌雄雙劍。
此時莫邪已隆起的孕肚,眼看著孩子即將出生,乾將卻知道三年才達成王的要求,他前去獻劍,怕是一去不歸。
於是乾將便說:“若我未歸,待到孩兒成年,便告訴他雄劍藏於南山鬆石下。”
而後,乾將便帶著雌劍前去見王,被王刺死。
多年以後,乾將之子長大在後山尋找父親藏起來的雄劍。
然而他還未能報仇,王就在夢中預見了他會被乾將之子斬殺之事。
於是千金懸賞貼滿全國,乾將之子隻能逃入深山中,每日悲歌。
那悲歌聲引來了路過的一名俠客。
俠客知曉此事後便說:“以你的頭顱與劍為信,我替你斬王。”
乾將之子二話不說,劍光閃過頭顱落下,但那身體卻雙手捧起雄劍和頭顱,屍身屹立不倒。
直到俠客肅然說“必不負所托”,屍骸才轟然倒地。
此後俠客領了懸賞見王,王大喜。
俠客稱:“此乃勇士的頭,應當放入熱水中燒煮它,方才無後患。”
王欣然應允,然而那頭顱燒煮了三天三夜,卻絲毫沒爛掉,反而從鍋中一躍而出,怒目圓睜!
眾人駭然。
俠客便稱:“王近而觀之,頭必化。”
王上前剛俯身,雄劍的寒光乍現,斬落王首,自知無路可退,俠客亦自刎身亡。
三顆頭顱在鼎中撕咬翻滾,直至骨肉糜爛難分。
人們隻能將爛肉分成三份葬入墳中,後世稱其為三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