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皸另一個是項羽乃名義上的天下之主,自己不能擅自處理一國諸侯。
當子嬰的事剛剛敲定,一直不見蹤跡的灌嬰突然闖了進來。
“我已聚將多時,你小子何故遲到?如若說不出緣由,定要你吃板子!”
劉邦與灌嬰的私交雖好,但見灌嬰遲到,也顯得有些不悅。
“大王,末將奉蕭先生之命,去了趟李斯府邸!”灌嬰撓頭說道。
“嗯?”
劉邦一愣,旋即望向蕭何,打趣道:“蕭先生這麼早就盯上了丞相之位?”
“大王,我讓灌嬰去李斯府邸,是為了查找人口戶籍,錢糧儲備,以及各錄典籍,如今我等雖入鹹陽,但兩手空空,如何治理周邊?”蕭何正色道。
“原來如此!”
劉邦恍然點頭,旋即朝蕭何拱手:“蕭先生雖還不是丞相,但亦有丞相胸懷,劉邦受教了!”
說完,環顧眾將,繼續道:“之前的事,我就不再追究了,之後的事,咱們還是老規矩,約法三章,第一,凡是秦國降臣,一律不得擅殺;
第二,全軍與辛勝大軍一樣,開出鹹陽,駐守在城外兩側。
第三,廢除秦法,穩定人心。”
“諾!”
眾將應諾一聲,連夜前往各軍營地下達命令。
而蕭何則帶領一班文士,書寫公告,直到第二天清晨,鹹陽大街便貼滿了公告。
........
撤軍時,劉邦又帶著蕭何,約見了鹹陽城中的各族族老,並申明大義,闡明約法三章的方略。
“諸位父老,劉邦入關中,是為了替父老們除害,並非作惡父老,還望父老們接納劉邦,接納義軍!”劉邦掃視一圈,誠懇說道。
然而,他的話音剛落,一名族老立刻駁斥道:“你們入鹹陽,作惡多端,何言除害?老夫看你們才是最大的害!”
“是啊,我族中女子多數被你們迫害,你們莫不是要屠城吧?”另一名族老惶恐的說道。
聽到‘屠城’二字,其餘族老齊齊色變。
劉邦見狀,有些哭笑不得,但還是朗聲安慰:“族老們彆怕!我軍乃正義之軍,絕不會做那屠城惡事,之前確實有不對的地方,但以後不會再發生!”
說到這,頓了頓,繼續道:“今日下午,我軍便立即開拔出城,等諸侯們到來,再定規矩!”
聽聞劉邦軍要走,族老們才稍稍安定,並小心詢問約法三章的具體內容。
當劉邦解釋完約法三章的具體內容,族老們的態度頓時大變,並稱讚劉邦仁義。
於是劉邦善政的名聲,在各族之間不斷流傳,直到民間開始議論是否擁立劉邦為秦王。
.........
劉邦自然想當秦王,可辛勝和趙高不會答應,雖然他們認可劉邦入主鹹陽,但絕不認可劉邦為秦王。
畢竟秦王的意義遠大於其他諸侯王。
甚至連項羽的霸王之名,都比不過秦王的稱謂。
因為這個帝國的實際名號便是秦王。
沒真正掌控這個帝國,何談稱秦王?沒得到天下人的認可,怎麼當秦王?
所以當不了秦王的劉邦,開始無所事事,隔三差五與子嬰談論如何治理天下。
他覺得,縱使自己暫時不能當天下之主,但與曾經做過天下之主的子嬰聊天,也是一件趣事。
“子嬰見過沛公!”
子嬰對劉邦恭敬行禮,劉邦笑得不亦樂乎。
然而,子嬰卻沒笑,隻是輕聲問道:“不知沛公今日召子嬰,所為何事?”
“沒彆的事,就是隨便聊聊!”
劉邦說著,朝子嬰擺了擺手:“你且先坐下,咱們慢慢聊。”
“諾。”
子嬰應諾一聲,舉止端正的走向桌案。
待子嬰坐下,劉邦遙舉酒杯,笑著問:“子嬰,你好歹也做過秦王,某問你,如何安定天下?”
“天下如何安定,子嬰也曾想過,但子嬰無能,不知如何表述!”子嬰搖頭道。
“這麼說,你也是庸碌之輩?”
“庸碌之輩能選擇與沛公會盟,沛公當慶幸之!”
聽到這話,劉邦臉色一變,旋即沉沉的問:“既然你不知天下如何安定,那鹹陽之地,可有保全之策?”
“在沛公入關中之前,子嬰確實想過固守鹹陽之策!”
“哦?說來聽聽!”
子嬰誠懇道:“想要固守鹹陽,先得奪取頻陽,頻陽乃黎安君發展之地,那裡曾出產過不少新式武器,縱使工匠儘數被撤走,但根基尚在,隻要沛公有心搜尋,不難找到蛛絲馬跡!”
“一旦擁有新式武器,抵抗來犯之敵,應該不在話下!”
“既然你知道此法,為何不自己執行?”劉邦有些疑惑的道。
“非是子嬰不願執行,而是不能執行,秦政早已失去人心,無法凝聚民力,縱使子嬰有想法,也無能為力!”
“聽這意思,你覺得我可以執行?”
“沛公善政之民,人儘皆知,若沛公願行此策,定要比子嬰強上許多!”
劉邦沉吟了一下,皺眉追問:“到底是何種新式武器,讓你如此有信心?難不成那新式武器能敵過項羽?”
“雖然子嬰未曾見過那些新式武器,但子嬰曾聽故人提起過,那些新式武器能在天上翱翔,能在地下炸響,能滅千軍萬馬,能毀百米城牆!”
“嘶......”
聽到子嬰的話,劉邦不由倒吸一口涼氣,心說世間怎麼會有如此厲害的武器?
然而,還沒等他反應過來,子嬰又正色道:“頻陽之民,多聞項羽暴戾,不聞趙昆歸來,若沛公欲躲天下,不妨入主頻陽,以沛公仁義,想必頻陽之民應該會為您效力!”
說完,便起身朝劉邦拱手一禮,然後緊跟著出了府邸。
等劉邦醒悟過來,子嬰已不見蹤影。
此時,蕭何曹參恰好不在軍中,劉邦反複思量,覺得真如子嬰所言,便能如虎添翼。
畢竟遲早有一天會麵對項羽,如果沒相應的實力,怎麼與項羽爭天下?
至於趙昆,劉邦根本不看好他能敵過項羽。
所以他最後麵對的,一定是項羽,而非趙昆。
劉邦知道,子嬰其實也沒安好心,他鼓勵自己跟項羽爭鬥,無非是想坐收漁翁之利,但他無兵無權,又能奈何?
想了想,劉邦最終決定,秘密派人去頻陽搜羅新式武器,不公開與項羽做對。
如此一來,可進可退。
雖然與辛勝結盟會觸怒項羽,但也不是不能自圓其說,反正項羽沒了範增,隨便忽悠。
敲定心思,劉邦大為振奮,深感單獨決定重大策略的暢快。
很快,他便召來曹參,讓曹參帶著約法三章的公告,前往頻陽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