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看了眼趙昆:“之前你說要打開商路,這些東西到了兩國,兩國貴族肯定會喜歡,到時候互通有無,等同於打開了市場,能增加雙方的商貿往來。”
“這樣做,確實不錯。”
趙昆點頭表示認可,又接著問:“父皇還記得我說的避免金銀這類東西嗎?”
“記得。”
嬴政頷首道:“除了金銀之類的東西,賞賜清單裡還有詩書典籍,秦律等等。”
“剛才我還說彆人說話都不利索,父皇又賞賜他們書,這不是為難他們嗎,就那秦律,我看了都頭疼,父皇還讓他們看書,就不怕他們被逼瘋嗎?”趙昆忍不住好笑的道。
“胡說八道。”
嬴政瞪了眼趙昆:“烏桓和鮮卑也有人喜歡中原文化,否則他們也不會學習秦語,周禮!”
“他們學習,是為了讓你覺得他們重視秦國,並不是真想學。”
“不管他們是真想,還是假想,這些詩書,都有特彆的意義。”
“什麼意義?”
趙昆表情詭異:“父皇該不是想教化他們吧?”
“我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教化異族怎麼了?”嬴政表情淡淡的反問。
趙昆聞言,有些無奈了。
看來,就算鮮卑和烏桓出使秦國,始皇帝對他們,依舊存有偏見,總覺得他們是沒開化的蠻夷,需要詩書典籍教化他們。
眼見趙昆不說話,嬴政又沉沉的道:“這些異族人,看似溫順,卻難保沒有異心,烏桓與匈奴相鄰,兩者習俗差彆不大,同樣善於騎射,若給成長空間,很快會是第二個匈奴。”
此話一出,趙昆著實有些震驚,不由呆呆的看著嬴政。
卻聽嬴政又肅然道:“如果不能改變他們的風俗,眼下尊崇我大秦,也隻是緩兵之計,等匈奴覆滅草原,而我們又無暇顧及草原的時候,他們遲早會成為我們的心腹大患!”
“父皇的意思是,通過詩書典籍,讓他們變得溫順?”趙昆若有所思的道。
嬴政點頭,表示認可。
趙昆恍然明白,原來自己父皇早就從長遠考慮了。
中原王朝,根本不在乎那些邊緣部落,也沒興趣拯救他們,所謂詩書典籍,聖人教化,無非是他們變得更聽話,更容易控製。
這讓趙昆他想起了文成公主與頌讚乾布,好像從那時候起,吐蕃就開始走向穩定,受大唐控製。
無論是以後的吐蕃,還是現在的鮮卑和烏桓,一旦失去自己的文化,就再也不能驍勇善戰,最後的結果,隻能是被人打敗。
甚至,那些學了中原文化的異國貴族,開始走向爭權奪利的道路。
如此一來,不戰而屈人之兵,也就順理成章了。
始皇帝作為第一個封建王朝的皇帝,對權術,兵法,以及國策的運用,可謂登峰造極。
所以區區烏桓和鮮卑,根本不是他的對手。
而他現在,正用文化入侵這個辦法,對付烏桓和鮮卑。
彆小看現在的烏桓和鮮卑,趙昆記得,在南北朝時期,中原王朝最大的敵人,就是取代了匈奴的鮮卑。
所以,對鮮卑和烏桓,必須要有防備之心。
很明顯,在這一點上,嬴政比趙昆更高瞻遠矚,而且全麵。
他不僅防備烏桓和鮮卑,還對他們施展各種策略,抑製他們的發展。
從冊封的時候開始,嬴政的計劃就已經展開了。
可這個計劃要很多年才能看到效果,畢竟風俗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旦他們改變,那就意味著中原王朝,徹底控製了他們。
想到這裡,趙昆對始皇帝的佩服,更上了一層樓。
他雖然有著先知先覺的優勢,但論到治國,以及大策略計劃,遠遠不及始皇帝的千分之一。
就比如賞賜之事,看起來豐厚,且彰顯皇帝恩德,實際上卻棉裡藏刀。
而且,絲綢和瓷器,又可以促進雙方貿易往來。
至於詩書典籍,更微妙了。
你不是尊崇我大秦國嗎?
那我大秦國的主流文化,你不來學學?
不融入我大秦國圈子,誰帶你玩?
仔細想想,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從來都不是一團和氣,滿滿的都是算計。
在匈奴的對戰中,趙昆一直以為自己左右了局勢。
就算對匈奴各部,鮮卑和烏桓朝貢,他都認為是自己的引導,並深思熟慮的結果。
到現在他才明白,他確實起到了作用,但不是真正但決策者。
以烏桓和鮮卑來說,當得知他們要朝貢秦國,始皇帝肯定與大臣商議過,否則絕不會讓他們穿著奇裝異服,招搖過市的去雲頂宮朝見。
雖然符合大秦接見異國使臣對禮儀,但個中意思,卻不難讓鮮卑和烏桓對中原人熱情好客,印象深刻,並對中原文化,也興趣盎然。
始皇帝的目的,就是讓他們更了解中原文化,從而變得更好控製。
可是.....
從什麼時候開始,始皇帝就有了通過文化來控製異族的計劃呢?
想到這裡,趙昆有些好奇的問嬴政:“父皇,你的計劃該怎麼展開?”
“什麼計劃?”嬴政一愣。
“就是通過文化控製鮮卑和烏桓啊!”
“談不上控製!”
嬴政笑著擺手:“就是讓他們多了解中原文化。”
“那.....最終的目的呢?”趙昆追問。
嬴政想了想,道:“應該是歸化。”
“歸化?”
趙昆眼睛一亮,頓時來了興趣。
卻聽嬴政接著道:“如果烏桓和鮮卑能改變習性,並學習中原文化,習俗,使用小篆文字,說秦語,那麼以後接納他們為秦國子民,也就不存在什麼控製不控製了!”
趙昆對嬴政豎起了大拇指,讚道:“父皇高明!”
這才是真正的政治家!
很明顯,嬴政又想到了他的前麵。
按照趙昆的想法,通過文化入侵,可以讓鮮卑和烏桓變得更加溫順,也就不容易惹麻煩。
如此一來,大秦北方便會趨於穩定。
可嬴政的計劃,卻是讓烏桓人和鮮卑人,最終變成秦人。
如果真能達到這種目的,那烏桓和鮮卑這兩個民族,將不複存在。
以後的烏桓和鮮卑,就算血緣上與中原人不同,但他們都以中原人自居,烏桓和鮮卑的領土,自然成了秦國的領土。
在趙昆看來,這足以稱得上功在千秋的大事。
畢竟,烏桓和鮮卑所處的位置在後世的大興安嶺一帶,哪裡有肥沃的黑土地。
以後在那裡發展農耕,絕對能提高糧食產量。
想到這裡,趙昆樂嗬嗬的笑了笑:“如何如此計劃,當真了得,若是能讓他們有歸屬感,以後征戰,或許不用我們秦人也可以!”
“何為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