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他便吩咐了幾句,讓侍女都走了,隻留下幾個侍衛跟著。
“這樣就好多了。”王雪吸了口氣,笑著道:“出發吧。”
“恩。”趙昆應了一聲,踏上了馬車。
........
與此同時,鹹陽城獅子樓頂層。
一群老頭小青年正在把酒言歡,討論最近一段時間的辯論賽,以及橄欖球賽事。
在這群老頭小青年之中,不乏一些朝中官吏。
比如張良,陳平,以及蒙毅這樣的重臣。
此時,一名儒家老頭正在高談闊論:“秦王有言在先,博士宮找人,一切以百家學子為主,我等最近爭論之事,無非就是誰主誰輔,可爭論到此,也沒結果。”
“對啊,幾位大人都是朝中重臣,難道視秦王之言為無物嗎?”另一名法家學子附和道。
現在儒法兩家,算是開了新的爭端,進入了白熱化階段。
當初李斯在的時候,法家將儒家按在地上摩擦,如今李斯已不在,儒家自然也想嘗試一下把法家按在地上摩擦的滋味。
但法家肯定不乾啊!
所以兩家又掐了起來。
儒家說法家不懂禮數,正因為法家李斯亂政,大秦才走了一遭彎路,如今再走新路,肯定不能用法家。
可法家撇得很乾淨,說李斯數典忘祖跟他們沒關係,他們才是大秦的中流砥柱。
畢竟,現在的大秦依然是以法治國。
在這種環境下,所有人的主觀意願,肯定是偏向法家多一些。
如果公平競爭的話,法家一點也不懼。
就目前來看,法家依然是大秦最實用的學術,所以位列科舉九科之一。
不過,相比做事一板一眼的法家,儒家更懂得變通。
從孔子開始,到後麵的孟子,荀子,儒家的思想一直在變革,從未停歇。
即使到現在,也有魯儒宣揚利益至上,其餘儒生為了在朝堂上尋得發展,大談統一思想。
也就是說,儒家在精神層次上,更為豐富,比法家更會忽悠人。
扶蘇的在儒家派係中,還是很有分量的。
特彆是扶蘇監國以後,儒家看到了複興的希望,所以很多不出世的儒家學者,紛紛趕往鹹陽,希望搏殺出一條新路。
眼見儒法兩家又要吵起來,主持此次議會的張良和陳平,對視一眼,後者笑道:“秦王雖然讓諸位辯論,但學子們入博士宮,也關乎以後前途,怎能不慎重呢?”
“再加上,大秦科舉在即,新教材編撰工作,還要考學子們,新九科也定下了基調,每派都也涉及,倒也沒厚此薄彼。”
聽到這話,百家眾人麵麵相覷。
陳平也在這時開口道:“新九科出來後,便沒有主次之分,大家的學說,都一視同仁,何必被一時利欲迷了眼,鑄成終身大錯,徒留遺憾?”
“這.....”
眾人聽到陳平的話,陷入語塞。
蒙毅掃了一圈,接著說道:“今日召集爾等來,主要是為了明年的科舉考試。考試日期定在春分時節,出題的工作,秦王交給你們負責,不知你們有何想法?”
此話一出,眾人心頭大動。
之前他們爭論生源分配問題,以及誰在博士宮占主導的問題,說白了,主要目的還是這個。
科舉取士乃華夏大地從未有過的先例,哪怕是扶蘇,也沒有什麼好的建議。
唯一懂一點的趙昆,卻始終隱藏在暗處。
所以,具體如何執行,還要靠這些百家大佬。
能混到一派大佬的人物,智謀肯定不會差到哪裡去。
可以說是大秦最頂尖的聰明人。
他們自然呢嗯想到,科舉取士一旦施行成功,往後多半會繼續推行,頂多細節方麵有調整。
而科舉取士麵對的朝政官吏,試題如何出,裡麵的道道太多了。
比如,現在的秦國依舊以法為尊,九科也列了秦律,出法家題,肯定也是必然的,但法家題占主導也不行,所以其餘幾科都要涉及百家學說。
否則以後以法家治國,又走了老路,大家都白忙活一場。
稍微思量,百家大佬們的臉色頓時陰晴不定。
張良似乎看出了他們的想法,又笑嗬嗬道;“秦王曾言,百家乃大秦的文化精粹,凡是有益大秦發展的學說,缺一不可,大秦現在以法治國,以後便是如此嗎?”
聽到這話,所有人為之一震。
如今,法家沒了李斯那樣的代表人物,可以說群龍無首。
百家趁此機會崛起,也未嘗不可。
但是,不要忘了,以什麼學說治國,全都在帝王的一念之間。
在帝王眼中,學說隻不過是一個工具,用順手了可以繼續用,用不順手,換一個也可以。
強如‘商鞅’這樣的大人物,不也因為政策太過激烈,導致五馬分屍嗎?
國策這種事,實際上是沒有道理可言的。
作為學派大佬,自然可以揮斥方裘,指點江山,任何帝王對於這種事,實際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寬容。
畢竟對方沒有實權,說得再天花亂墜,都沒什麼卵用。
可讓這些學派大佬身處朝堂,他們就必須要清楚,所謂的學說,不能服務帝王,終究站不住腳跟。
無論是李斯代表的法家,還是任何一派學說,作為幕後操縱一切的趙昆來說,都不希望他們一家獨大。
這個想法與計劃,甚至與權謀無關,隻是對大秦比較有利罷了。
扶蘇和嬴政都看到了這一步,因此在趙昆決定扶起百家爭鳴的時候,便默認了這種發展。
以前人際關係十分簡單,大家謀生的手段不多,任何一門學說,隻要學的不差,都可以混一個較好的前程。
但如今的大秦,正在朝多元化發展。
單純的學術一派,解決不了大秦百姓日益增長的矛盾。
因此,取長補短在所難免。
所有學說能涉獵,篩選有利於大秦發展的一部分,加以馴化吸收,才是大秦以後的治學方向。
而且從實用角度來說,無論是張良,還是陳平,亦或是蒙毅,都不覺得那家學說可以稱得上當世最強。
他們非常清楚,大秦正在朝盛世前進,而盛世最大的原動力在科學院,在軍工廠。
若正如趙昆設想的那樣發展,科學院才是大秦未來的主流。
那麼可以預料的是,一旦天下士子確定了帝國的發展思路,憧憬科學的熱情,隻會變得越來越高漲。
而這,也是趙昆,扶蘇,包括嬴政在內的人想看到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