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事情說白了你情我願,還能夠體現軍民關係融洽。
即便是朝中的諸公聽聞,多半也會撫須而笑,倍感欣慰。
當然話是這麼說,但是韓信並不會白拿這些百姓的糧食。
他對趙昆有極強的信心,相信關中的糧價問題很快就會便宜下來。
到那個時候,自己這邊缺糧的窘況也一定會有一個說法。
到那時韓信隻要在跟趙昆補領一道命令,補償這些百姓就是。
這對於韓信來說根本不是什麼大事,畢竟他不缺錢。
第一批送糧的百姓隻有數百人,光是他們送的糧食實際上是杯水車薪,最多隻能解決大營三日的口糧問題。
但這些,人回去之後,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很快便在長沙郡蔓延開來,甚至很多旁邊的郡縣,都聽聞了消息。
從這些人送糧開始,附近百姓自發的往大營送糧食的事情就從來沒有中斷過。
不過半個月的時間,大營之中的糧食,便已經堆積如山,甚至遠遠超過了前三個月韓信從糧商手中購買的糧食數量的總和。
而且百姓們送來的糧食,都是白花花的稻米。
韓信這種自認鐵石心腸的人,也不由得大為感動,情難自禁之下,他奮筆疾書,給趙昆送上一封密信。
在密信之中,韓信詳細描述了大營之中這半個月以來所發生的事情,在密信末尾,他連著寫了三遍民心所向這個詞語。
相比而言,他向趙昆討一個命令補償這些百姓,反倒陳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一般。
很快,趙昆的回信便以飛鷹傳信的方式,返回廣南大營。
趙昆在這道手令中批複:百姓們的拳拳誠意,信切莫不可辜負。
與此同時,趙昆還給了韓信一個權限,那便是在他的職權範圍之內,隻要是他認為合適的都可以去做。
對於趙昆的這封手令,韓信卻沒有多想。
他此來督建廣南新城,攜帶的銀行彙票數額極其巨大。
畢竟建設廣南新城的預算是以萬萬銀幣為單位的。
作為重要的前期基礎工作,韓信手中自然不會缺錢,他的錢夠多,就連韓信自己都認為實在是花不完。
所以接到趙昆的命令之後,韓信立馬就大筆一揮,準備以高於如今已經回調的糧價,接近兩倍的價格,補償前往大營送糧食的白百姓。
之前這些百姓來送糧的時候,張良特意提出,將這些人的名錄記錄在桉。
如今想起來韓信,不由得又對張良的先見之明感到慶幸。
他也是在事後才知道做這種事情的必要性。
然而這個時候,消失了將近半個月的張良,急匆匆的走了進來。
一進門他就大聲問道:“太子的回信到了嗎?他在回信之中說了什麼?”
兩人都是趙昆身邊的人,而且趙昆給韓信的並不是什麼密令,所以韓信直接將趙昆的回信,遞了過去。
“哈哈哈!”
看到這信上的內容,張良‘啪’的一拍大腿,忍不住朗聲大笑起來。
“???”
“總算等到了這個命令,不枉我費心費力做了這麼多準備。”
韓信不明所以,直接問道:“我欲以如今市價兩倍的價格補償,百姓門的糧價。不知子房意下如何?”
“這.....”
張良詫異的看了韓信一眼。
“阿信莫要說笑,兩倍糧價的補償,怎麼能夠對得起這些百姓一片赤誠之心,何況直接給錢實在是太俗,若阿信認同我,那便讓我來安排此事吧。”
韓信聽到這話,啞然失笑:“如此甚好。”
老實說,韓信與張良關係雖好,但韓信對張良的才能,實際上是沒有多少信心的。
大家都知根知底,張良先在劉邦身邊混跡了一陣,後來才跟隨趙昆的,其實那時候大勢已經很明顯了,留給張良發揮的空間並不大。
雖然張良身居高位,但至今卻一無所成,他平時的性格有些混不吝,所以在朝堂上,其實沒有多少人能看得上他。
直到張良跟趙昆來南越,韓信才對張良另眼相看。
但這也隻表明他深受趙昆重用,實際上,張良有什麼才能,韓信是真的不清楚。
在這次的大營缺糧危機之中,張良的一番操作卻讓韓信大為驚訝。
他還記得,當初張良對他做的解釋。
其實事情很簡單,以他九卿高位的重臣,他做那些事,自然讓人特彆感動。
然後他又將如今大營麵臨的危機,跟那些人有一說一,解釋的非常清楚。
帶那個民夫回家,並買藥施恩於對方,說白了,也就是讓對方當自己的傳聲筒。
最後找到當地的村鎮家,向對方借糧。
如此一番操作下來,廣南大營的危機就以一種看似不經意的傳播被百姓聽聞。
張良曾經遊離天下,又在劉邦身邊混過,所以非常清楚百姓們的心態。
在大營的民夫,都是他們的鄉親,在自家有糧的情況下,沒有人願意眼睜睜的看著他們挨餓。
更何況,張良以自己的切身行動告訴那些人,就連他這個朝廷重臣,都被逼的沒辦法去百姓家借糧。
這說明大營中的高層實在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如此態度做出來,百姓們自然會自發的捐助糧食。
說到底,這波操作沒有任何神奇之處,但是在每一步計劃之中,張良對人心的算計幾乎妙到毫巔。
哪怕事後韓信從張良口中聽聞,也是過了好久才反應過來。
所以韓信此時對張良可以說是十分信任。
既然他說自己的補償方桉對於百姓來說不是最好的選擇,那麼自己便將此事交給他,處置便是。
張良拿到韓信的授權,便又興衝衝的離開了。
平心而論,他倒是沒有什麼壞的心思,張良隻是想通過這次機會,在長沙郡招收工人罷了。
沒辦法,他不光要總攬修建廣南城,還要修建南越港口,需要的人也越來越多。
就算樊會的建築行越做越大,但一直都處在極度缺人的狀況。
作為大秦第一家建築行,而且拿到了官方授權,參與到各種大型項目之中的建築行,手底下的工人,數量一擴再擴。
但是永遠處於缺人狀態。
可是,關中的熟練工人,幾乎都被樊會他們搜刮乾淨了。
關中百姓,大多都有自己的工作。
一個蘿卜一個坑的,招不到人也很無奈。
但是,張良心思活泛,很快就想到了彆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