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都洛陽暗流湧動,處在將軍對峙最前線的彭城卻又是另一派光景。
早在一個多月以前,淮南行省都督杜伏威就率五萬兵馬抵達彭城,但他隻是下令大軍圍困住彭城,並未著急攻城。
雖說隋軍一直圍而不攻,但因為彭城隻有一萬守軍,守城的兩位大將郭士衡和許羅漢擔心隋軍一旦正式攻城,彭城便很難守得住。
為了確保彭城萬無一失,他們派了一批又一批的斥候趁夜突圍出城,南下江都去求援,以解彭城之圍。
因為隋軍采取的圍三闕一的策略,南麵門戶大開,因此這些奉命去江都求援的斥候幾乎都能輕而易舉突破隋軍的圍困,一路南下江都去搬救兵。
而王世充在接到彭城的求援之後,雖說也在懷疑隋軍是不是打算要圍點打援,以此來不斷消耗他們的兵馬,但因為彭城的重要性,他和沈綸經過一番商議後,最終還是決定派自己的侄子王君度和大將達奚善定率五萬兵馬北上馳援彭城。
沈綸也率五萬兵馬跟隨王君度和達奚善定一起北上支援彭城。
如此一來,支援彭城的兵馬就有十萬之眾,哪怕隋軍打的是圍城打援的主意,也休想輕易吃得下兩倍於他們的援軍。
隻不過,任憑王世充磨破嘴皮,沈綸始終不肯在統屬權的問題上鬆口,說什麼也不願意跟王君度合兵一處,更不肯聽從王君度之命行事,隻是答應跟王君度率領的五萬兵馬聯合行動,雙方和互不統屬。
若是王世充不答應,他便立即率軍返回江南,兩家聯盟就此告吹。
畢竟,他帶來的這些兵馬幾乎已經是他們沈家的全部家底,豈能容任何人染指半分。
眼見沈綸如此堅持,王世充無奈隻能同意沈綸的要求,讓王、沈兩家的兵馬分開行軍,各自紮營,一道北上支援彭城。
經過連續多日的行軍,援軍終於抵達了下邳以北,此時距離彭城隻剩下兩百裡不到。
但援軍並未急著趕去支援彭城,反而就地安營紮寨,好好休整了一番。
畢竟,他們從江都一路星夜兼程馳援而來,將士們的身體早就疲憊不堪,戰鬥力更是大打折扣。
相反,隋軍以逸待勞,此時可謂是軍心正盛,士氣如虹。
若是此時他們貿然跟隋軍交戰,即使在兵力上有優勢,也難以占到什麼便宜。
因此,就地安營紮寨,讓下麵的將士好好養精蓄銳對於援軍而言才是上上策。
反正隋軍並未開始攻城,彭城一時半會兒也丟不了,他們援軍也不急這一兩天。
就在他們安營紮寨之後不久,就有隋軍斥候匆匆將援軍抵達的消息稟報給了隋軍的三位大將。
杜伏威雖是大軍主將,但他深知秦昇之所以任命自己為主將隻是為了安撫人心,並非是自己的才乾在另外兩位副將之上。
更何況,若是論過往領兵打仗的戰績,不論是來護兒還是徐世積都在他杜伏威之上,他更沒有理由在他們二人麵前擺譜兒了。
因此,杜伏威雖是主將,但凡事都跟來護兒和徐世積商量著來,從不在他們二人麵前擺什麼主將的架子。
今日也是如此,麵對前來支援彭城的王沈聯軍,杜伏威並沒有草率做出決定,反而謙遜問起來護兒和徐世積的意見。
來護兒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趁著援軍立足未穩,自己親率一萬鐵騎奔襲敵營,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一戰定勝負。
他的想法與杜伏威可謂是不謀而合,畢竟隋軍有一項其他軍隊沒有的優勢,那便是夜能視物,打起夜戰來可謂是如魚得水。
以他們的優勢去對付敵軍的弱點,不怕這一仗打不贏。
可即便是如此,杜伏威也沒有急著拍板做出決定,反而看向一旁一直沒有說話的徐世積,顯然是想聽聽他的想法。
畢竟,隋軍之中誰不知道齊王最看重的將領除了李靖,就是眼前的徐世積了,杜伏威自然也想見識一下徐世積到底有幾分真本事。
似乎是感受到了杜伏威的目光,徐世積沉吟了片刻,之後緩緩開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