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三郡既破,飛虎軍以勢如破竹之姿踏入金城、西平、酒泉、武威、張掖、敦煌諸地。八郡百姓夾道迎軍,望旌旗如盼雨露。
呂布未行屠殺,未掠民田,所到之地,嚴令軍紀:
>“一草一木,皆屬百姓;一言一行,皆存人心。”
飛虎軍所到,市井不擾,百姓自發鋪道焚香,送水炊飯。民眾口耳相傳,稱呂布為“戰神明主”。
韓遂舊部殘餘不甘,糾合山中死士,連夜劫營襲擾武威。
呂布親率夜巡之騎,僅百餘人,設伏城東,候敵自投。一戰斬首六十三,俘虜百餘人,其中竟有羌胡舊王之孫。呂布並未斬儘,而是召眾於市前示眾,宣布:“罪行者伏法,願歸者赦免。”
羌胡震動,五日內七部自請歸附。
張掖一城仍由韓梁堅守,閉門拒降,城高三丈,門闕銅鎖,士卒弓弩嚴守。
呂布不攻,反築五道圍壘,每壘設屯兵五百,白日耕田、夜間操戈。
更派巧工引渠灌田,三日之內澆遍二百畝荒地。軍中糧秣自給,並於北市開設“軍糧義倉”,賑濟流民,懸榜三日,不擾市集,不取絲毫。
張掖百姓疑而觀之,初不信,然至第五日,有孤寡老人病重於市,飛虎軍士自投藥送水,抬其返營,延醫調理。
至第七日,有孩童夜出覓食誤入營前水溝,被飛虎士卒救起,送回城中。
消息傳城中,市井人心動搖。東門校尉趙固,本就暗厭韓梁專權,私派親信出營言和。
呂布隻書八字:“開門者,赦三代。”
翌日黎明,東門突開,趙固率兩百兵卒推倒內門枷鎖,放飛虎軍入城。
韓梁倉促迎戰,未及整隊便被飛虎鐵騎一擊衝潰。
呂布未下殺手,斬其偏將二人,留韓梁於大營聽候。
同日午後,呂布親至張掖南門立令,設粥棚、醫站,治病者四十二人,施粥七百餘碗。
百姓傾巷而出,伏地呼萬歲,張掖遂定。
韓梁悔恨投誠,呂布不加責備,封其為“邊義候”,統張掖義營,納入瀾政之下。
呂布設軍政判事五人,分布八郡,設立“邊地六鎮”,以瀾政為綱,兼撫漢人與羌胡。
陳宮進策:“邊地非久戰之地,宜立‘西鎮製度’,募民屯兵,設武營農屯兩道。”
呂布點頭應允,當即頒布:
設三大鎮守:隴西鎮、高闕鎮、張掖鎮,鎮將各一人,兵農兼理;
開六處軍屯田:以飛虎軍為骨乾,農民自願歸編;
封降將為“義候”:如張義、韓梁者,得“義姓”賜號,守邊有功者可入瀾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