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未儘,東風未起。
而襄陽之南,臥龍崗上,一抹書生之影,正立於夜色與燈火交織之中。
諸葛亮,字孔明,自耕隴畝,隱居三載。雖名傳士林,然未應州府之召,隻因他心中尚無“可托之人”。
直到那一封來自西涼的親筆手劄,直陳其誌,不言權,不求利,唯書兩句:
>“世間戰亂,起於人欲;瀾政所行,唯為蒼生。”
諸葛亮讀罷三遍,久久不語。
三日後,隆中之夜,草廬之外,大雪如絮。
呂布衣不加裘,獨至廬前,自執燈籠,不帶一兵一卒,隻帶一卷畫策與一壇陳酒。
“布,自金城來,願與夫子一語論世。”
草廬之中,爐火微熄,蒲團略陳。
呂布一入門,便行軍禮,非拜非揖,拱手直道:“今日來,不為得人,隻為問道。”
諸葛亮抬目,淡然一笑:“世人多來求我,唯君一語‘問道’,便值得一聽。”
兩人對坐爐旁,酒暖心火,天地俱寂,草廬之外隻餘雪聲簌簌。
呂布不以言利,隻講民困:“昔日洛陽火起,我見流民跪於雪中;今日金城既立,我欲百城皆安。”
諸葛亮歎道:“世人皆言呂將軍驍勇,不想今日一席,乃是仁政之誌。”
呂布卻搖頭:“勇者百人可得,仁政者,一生難求。”
諸葛亮取書案圖卷鋪開,道:“主公既有仁心,可願聽我三策?”
呂布一拱手:“願洗耳恭聽。”
第一策,曰“守心”——守民心之根。
諸葛亮言:“天下之治,非兵也,乃心也。若主公能以政法立心、以田教安民、不奪其力、不欺其誌,則雖千萬軍,不敵一心之歸。”
“願公以瀾政為鏡,常審己心;以百姓為師,慎行其誌。”
呂布默然良久,點頭:“布之所欲也。”
第二策,曰“用人”——擇賢之道。
“瀾台既立,四方士林皆動。然天下非無才,而是才無主。主公若廣納異識,不拘門第,重士如師,則郭嘉、徐庶、龐統、荀攸皆可至。”
“更要防以私取人、以利聚人,慎防小人弄權。”
呂布沉吟道:“若賢者不至,吾當先至;若賢者不言,吾當先問。”
諸葛微笑:“此言可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