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郡破曉,濃霧未散,瀾台堂前卻已戰鼓雷鳴。
“主公令下,今日起,守者為攻,瀾軍出東郡!”
諸葛亮執羽扇,緩步至堂前:“張邈猶豫,劉岱已潰,袁術觀望,唯魏續強攻不退,若不破之,後患無窮。”
高順披甲而立:“末將請命,願率瀾軍三千直擊西北魏營!”
呂布頷首,登階高呼:“敵在猶疑,破者需快。今日東出,三軍並進,不為擴土,隻為守策!”
魏續營內,將校議事未定,忽聞鼓聲三麵響起。
“敵來襲?怎會主動出擊!”
一名親兵驚叫:“昨夜探子回報,東郡守軍無動!”
話音未落,營外火光衝天,濃霧中飛箭如雨,瀾軍先發製人,三麵夾攻。
“放箭!破營!”
高順手持戰戟,身先士卒,自火中躍馬而出,一戟挑落敵將,瀾軍士氣如雷,戰意如潮。
其副將魏昊奮力擋戰,怎敵瀾軍如狼若虎,十合未滿便被高順戟挑馬下,慘死火中。
陳宮率騎兵自西北突入,沿魏營儲糧區火攻,數十座糧棚儘毀。
瀾軍火油投擲器在夜中怒吼,火線交織,烈焰穿空,魏營頓作修羅地。
攻戰中,瀾台輕騎斜刺而出,繞營疾奔,百騎斬營角,割旗幟,拔鼓樓,使魏軍失令。
諸葛亮此前已派策辯營混入敵軍,借夜色於營中揚言“魏續已被布將收買,斬將立功隻為求生”。
一營兵卒果然亂起自相猜忌,有人竟拔刀殺同僚,短短半刻,軍心徹底瓦解。
更有瀾間伏者趁亂舉“赦書假旗”,高呼:“布已得天子大赦,魏續抗命為逆!”引得敵軍半數慌亂投降。
天明時分,魏續棄甲南逃。
斥候追報:“其軍五千,僅三百逃入陳留,餘皆潰散。”
呂布立於戰後營丘,披甲執戟,眼望南野。
“勝此一役,四敵儘破。”
高順拜伏於前:“末將不辱命。”
諸葛亮卻輕聲言道:“此戰雖捷,東郡亦顯鋒芒。唯謹防京師震怒。”
呂布沉聲道:“若因民得罪王法,我便以此民道,與天下辯之。”
張邈聞魏續大潰,驚怒交加,連夜召諸將議退。
其軍中早有流言四起:“布已得天子赦令,殺之無名!”
張邈雖斥言誅傳者,卻終敵不過人心動搖。翌日晨,張軍西撤,偃旗息鼓。
撤軍途中,更有百名降卒舉旗歸順瀾台,自願擔任東郡邊騎,呂布親至接見,言辭懇切,令眾人感淚:“從今日起,守的是百姓,不是命令。”
袁術遠在壽春,聞訊驚坐,急遣使者探東郡虛實,卻為瀾台騎兵於泗水生擒,書信落入呂布手中。
呂布僅命人將書信原樣焚毀,道:“孤不懼背後之敵,隻懼身後之民。”
東郡再無圍困。
一月來四敵八攻,如今皆潰。瀾軍於廢寨修壁,於舊道置哨。
東門重啟,民眾出牆清野,少年自組營耕之隊,百姓重歸田疇。
諸葛亮命文官編撰《東郡守紀錄》,記戰事、記政令、記百姓自守之功,準備上呈後世,作為“瀾台民誌”首卷。
城中茶肆重新開張,市集恢複人氣,孩童跑於巷口,高呼:“布將軍勝了!東郡贏了!”
瀾台堂中,諸葛亮立圖策前,已繪出東進魯陽、西擾陳留之線。
陳宮卻言:“不若穩守一月,修養兵勢,令天下皆知‘瀾軍雖小,戰無不勝’。”
呂布沉吟良久,道:“兩計皆善——我欲取其意而兼其勢。”
他提筆,落下一行大字:
“守策者,不懼兵來;持道者,不懼世反。”
諸葛亮歎道:“道者,在心不在紙,東郡之後,瀾台策真正立矣。”
當夜,瀾台設燈,焚香祭士。
陣前陣後,三千餘軍士齊聲誦道:
“此戰,為東郡;此行,為百姓!”
城頭火炬萬點,照徹天地。
風中有聲,似是萬民同呼:“守我東郡,護我長安!”
喜歡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請大家收藏:()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