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之戰三日破敵,瀾鋒軍一戰成名。未滿十日,袁紹派顏良、文醜三萬之軍壓境濮陽,卻始終不發兵。
諸侯不動刀兵,東郡卻震動如雷。
濮陽謠言四起:“諸侯兵已至城外,東郡策將斷。”
“布為亂政,必遭天下圍剿。”
百姓驚疑不定,商旅停市,士子藏書焚策,民心如浮萍,風聲鶴唳。
東郡·瀾台中堂。
諸葛亮立於策圖之前,麵沉如水。
“敵不動兵,動聲。不戰而擾,正為亂我人心。”
陳宮冷聲道:“若以武破之,我軍疲於奔命;若以策破之,當借民立威。”
呂布望北而言:“既然他們不上山,我便下山。開壇,設策,立市。”
“若布所行為逆,那便讓天下百姓自己評判。”
策壇初建於濮陽西門之外。
諸葛亮親自領策辯營士子布席設案,以民問為本,開“百策三問”之局。
首日設策三問:“何為策?策可立命?策可替禮否?”
諸葛親答,士人百餘,民眾三百。
次日翻倍,策壇之下人潮如湧,商賈自東郡而來,開鹽攤、鐵器鋪、冰茶坊、民飯棚,市聲如海。
濮陽之民本欲避戰,見壇下無兵、無刀,隻有問策者與答言者,開始自發聚集圍觀。
“未見刀兵,卻見人說道理。”
“布之政,真能與人問?”
顏良坐於高台,眸色冷厲。
“他不以兵戰,而以口傳。此乃亂根。”
文醜低聲問道:“可否擾之?”
顏良冷聲道:“若擾之,則示我不義。若不擾,則他奪人心。”
他目光一凝,道:“派人入壇,扮作士子,設難題,敗其理。”
當日晚間,策壇第三日開啟。
人群中一士子衣冠整齊,拜問於壇前,語聲清晰:
“諸葛先生,布之策以民為本,然破禮毀經、廢貴抑富,莫非舍千年之製,隻為一朝之利?”
此問一出,滿場喧嘩,數十儒士倒吸一口涼氣,場麵驟冷。
諸葛亮依然含扇微笑,淡然回應:
“千年之製,若民不得食,則為禮否?”
“若百姓餓死而貴族不動,富者占田而農無寸土,此製,可謂仁義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