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須三問止戰之後,天下未息,反而更動。
東郡之地,民不解甲,軍不擾市,三日策講,日日如潮。策文被謄抄千份,沿江而下,傳入徐州、兗州,傳入江郡學宮,傳入中原百縣。
百姓驚曰:“呂布竟然不斬人,隻問理。”
士人驚曰:“策言可為道法。”
而在洛陽,皇宮未央,百官卻已炸開了鍋。
王允率先上奏三章,折中言道:
“濡須五戰,呂布不奪地、不屠兵、不擾村,三問定江東之心,古今未有。”
“臣不言其忠,亦不言其仁,唯願天子可收其心於漢。”
“若不予名位,必為他人所乘。”
此折一出,百官嘩然。
董承、伏完、楊彪皆附議,稱“布行策道,為當世所仰”;而荀攸、鐘繇、司馬防等人則極力反對:
“昔呂布弑父,背主為常,今雖表仁義,恐乃狐假仁皮,借策取名。”
更有司禮校尉怒言:“策之言,有僭製之意。若以‘布策’為律,則何為王命?”
諸言雜亂,洛陽朝堂三日難決。唯曹操沉默不言,終隻是拈須笑道:
“若天下皆議‘策’,那便讓他名正為策之王。”
漢獻帝久病在床,終一日召王允入內,密語良久,禦筆親書:
“布有勇威,濡須問策不動刀兵,安天下於民理之間。雖昔有罪,今改誌圖仁,赦其前過,封為‘瀾王’。”
“位列異姓列王,不居都不設府,但統東郡,自掌其軍,以策示民。”
王命下,旨未頒,天下未聞。獻帝親寫雙封,玉璽之下藏有雙意——
一為“抬名”,二為“限權”。
賜其王號,以承其勢;限其建製,以固漢命。
而王允知之,默而不語,隻道:“此舉……或可換十年安民。”
同年六月,天子敕使持金節玉節,自洛陽而東,日夜兼行。
赤馬前導,金旗隨風,赤詔在前,王印隨後。洛陽人言:“此乃漢初五百年未見之禮,布竟得之。”
七月初三,東郡濡須之北,瀾軍三營列陣。
呂布身披輕甲,未著王袍,站於萬人之前,目視王詔將臨之路,未言一語。
諸葛立於右,高順、張遼、陳宮皆肅立左右。
黃昏未至,王詔之隊已至軍前,三鼓齊鳴,天使高展旨卷,大聲宣讀:
“奉天承運,漢帝詔曰:赦呂布昔年諸罪,今封為‘瀾王’,掌東郡,建策府,行策九綱,安百姓之生。”
“賜王印一枚,冊書三卷,赤旗一麵,以示天命所承。”
鼓止,風靜,三軍齊呼:“恭迎王命!”
天使前行三步,玉璽捧起,雙膝跪地:“請瀾王受命。”
而呂布,卻未跪。
他一步步走上前,接過璽印,卻隻低聲道:
“我呂布,不求王名。此印之下,若不能給百姓一頓飽飯、一紙書契、一田可種——這王號,不過笑談耳。”
眾人動容,天使麵色一震。
諸葛笑而拱手:“自此,天下之策,可正其名矣。”
陳宮肅聲道:“策從此為國章,非布之一人之言。”
張遼率眾將齊呼:“瀾王萬歲!策道長存!”
七日之後,《策府條綱》由瀾台議定,自東郡向全國三十六郡發出副本,首次設“策府講壇”“策令留置”“策問百姓”三製,百姓可詰王策、可書理案、可求施行。
策條如風,吹動九州。
而在江東,孫策怒而碎杯:“呂布得了王命,名正言順,此後如何我與他爭鋒?”
而在鄴城,袁紹聞之微笑:“天子已恐,此策不可不防。”
而在許都,曹操聞報,拈須輕歎:
“瀾台策若真行,人心若歸,誰還要我曹孟德的法?”
瀾王之名,至此定。
策道之行,自此始。
喜歡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請大家收藏:()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