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狩之後,趙雲暫居瀾軍營帳三日。
帳外風雪漸止,魯陽原上的血氣亦漸息。趙雲靜坐營內,手中撫劍,目中未有一絲倦意,卻也無殺意。昨日與呂布一戰,招招在心,一人一騎之威,尚餘於掌間。
呂布未置官職,亦不強留,隻遣人相隨,命趙雲三日之內可隨意行於瀾台之境,自觀我政,我地,我民。
第一日,趙雲騎馬出魯陽營帳,往東而行,路過東郡山村。
黃泥小道,殘雪初融,百姓沿道挑水、修渠、育秧,孩童追逐雞鴨,笑語不絕。木屋炊煙起處,鍋中米湯翻滾。
一老婦於田間摔倒,趙雲翻身下馬,親扶而起。老婦感激涕零,連稱“趙將軍”。趙雲訝然:“汝識我?”老婦笑道:“我家那孫子,日日背你破陣的事,說得跟神仙似的。”
趙雲一時語塞,隻默然點頭。
行至村中,村頭豎著三條石碑,一書“軍糧共籌”,一書“青壯輪戍”,最中間一碑卻刻著“呂”字大印,上書:
“軍不擾民,田不奪地。瀾台律下,欺壓農桑者斬。”
趙雲立於碑下,良久不語。他未曾見過這樣的治軍之道,在公孫瓚麾下多年,軍政混亂、賞罰不明,百姓流徙如萍,居無定所,衣不蔽體。而此地,竟如世外桃源。
午後,他入一學館,村中童子約三十餘人,朗朗誦讀之聲穿堂而出。教書者非僧非儒,卻持一冊律例講解“耕戰兼修”。趙雲問之,方知是呂布設“軍士教書製”,遣退役老卒教農家子弟,兼講戰策農理。
趙雲頷首:“此政法,天下罕有。”
第二日,趙雲入東郡郡城。郡府之外,青磚石道,商賈往來。街邊張貼公示榜,其中三件政事公開審理,一案乃“軍官私取征糧”,一案為“吏員強占民田”,一案竟是“前日村婦遭兵輕慢”。
三案俱公審,其罪俱明。趙雲遠觀公審台,百姓圍觀者數百,竟無人擾亂。官吏引民陳詞,士卒列而聽斷。
他還見一幕:一名老卒於城門講述沙場舊事,百姓圍聽,卒講至陣亡弟兄時淚下如雨,旁人俱默然。有人遞酒,有人獻餅。
趙雲心頭一震:此處士卒,非但為兵,更為人。
他信步至東市,見稅局設於一堂,明榜列出稅目,貧戶可緩征,病弱可全免,收者如數明示。
他問一屠戶:“汝不憂兵擾乎?”屠戶笑答:“王律在此,何憂?”
趙雲默然。
第三日清晨,他入瀾台都城。青石古道兩旁,旗幟獵獵。宮闕莊嚴,守軍森然,卻無民驚懼之色。相反,小販沿街售賣,孩童嬉鬨。
市中有一台,名曰“共言亭”,百姓可上書投言,有訴必錄。趙雲讀其中一件,是西郡農夫控訴水渠堵塞,呂布批:“七日內不修,郡尉奪祿三月。”
趙雲夜宿城外驛站,帳中無人,唯有一卷《瀾政要略》隨手翻閱,裡頭記錄諸如“耕軍互助法”、“歸田養兵製”、“四季賦策”、“功農對等”、乃至“女戶參政議案”。
他放下卷宗,久久不語。
他曾信公孫瓚能帶義軍救國;卻目睹公孫強征暴斂、殺良冒功,民困兵疲。
而呂布,昔日隻知其武,今日方知其誌。
夜深,趙雲推門而出,仰望星空,長身一歎:“我趙雲,誓以手中之槍,守一方安民之地。原以為公孫有誌……今日觀瀾,知吾誌錯托。”
第二日清晨,趙雲回到營帳。
呂布已候於外,不言,隻將一封親筆手書遞來。
趙雲展開,隻見數行大字:
“將軍三日觀瀾,若心有所感,布願釋其職名,不言歸附之利,隻問將軍,心向何方?”
趙雲雙手持信,肅然而立,良久躬身:“子龍願歸瀾鋒,不為爵位,不為封賞,隻願隨王,為天下開太平。”
呂布微笑,扶起趙雲:“吾之幸。”
趙雲再言:“願請三日,歸幽州辭舊主,再返瀾台,誓隨王征伐四方。”
呂布道:“我等你歸來。”
至此,一龍入瀾,風雲再變。趙雲心歸,瀾鋒再添一翼。
喜歡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請大家收藏:()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