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未至,渭水河畔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天邊殘星淡隱,晨霧如輕紗般縈繞河麵,隱約可見數十艘木筏穩穩停泊在沙岸。都護府特令,今日將進行“水利與驛道修繕演練”,要檢驗新修水渠的通航能力,和驛道路麵的堅固程度,為即將到來的兵糧運送提供可靠保障。
一聲號角響徹河岸,呂布身披青衫,腰挎畫戟,立於沙礫之上。他眉間閃現一絲異色——此身來自未來,曾見過橋梁的拱券結構、渠道的混凝土襯砌與水泵抽輸,今日便要將這些“奇技淫巧”化為新術,嵌入古法之中。
渠首堤壩處,張遼與數十名石匠、木匠已將先前勘測的渠道剖麵圖攤於石幾之上。那是呂布夜半抄錄的簡易工程圖紙:寬度以二丈五尺為宜,底部作“淨厚”二尺,側坡作“半徑比1:1.2”,以防塌岸。今晨,他挺身而出,指著圖示:“渠底先鋪碎石,再覆以黏土,最後壘上打實的夯土層;渠坡順水流向,彎道處加設滲水孔,以泄多餘水壓——此乃未來水渠之道,今日試行。”眾工人見他揮棒如揮令,立刻按圖施行。
不遠處,以角尺和水準管測量的驛道路基已經開挖。趙雲身著簡便戎裝,正用水準管確認石板路麵高度。他笑道:“過去修路,常憑經驗放平,遇水窪坑易積水泥濘;今按高低起伏,先挖底槽,再鋪碎石,再蓋大石板,中間留透水縫隙,還可種草防滑。”言畢,他示範鋪設縱橫交錯的石板,並在縫隙中填入細沙與碎石,令路麵即刻顯得平穩而排水良好。
第一環節:水利通航測試。呂布令眾人將三竹筏裝載糧袋與驛馬馱具,自渠首出發。筏師操槳,轉向下遊,行至第一個試驗攔閘——一座剛製的木製升降閘門。閘門上有滑輪與絞盤機巧,根據呂布的說明,工匠插入絞盤杠杆,一人可輕鬆抬起閘扇。閘門開合之間,水流急速湧過,筏師穩住櫓頭,輕鬆穿越汛口,頓生驚歎:“大人此閘,若非今日所製,何以如此順暢通行!”
第二環節:驛道運載演練。沿著水渠並行的驛道上,張遼率領五十名甲士駕馭騾隊,馱運糧箱,通過新鋪的石板路。騾蹄踏在板麵上聲勻,“咯吱”作響,卻不見一處碎裂。突然,一輛駝車因裝載過重觸發“防傾斜杆”:兩側杠杆自動調節支腳,將車身穩住。張遼大驚:“這乃杠杆原理之妙用,未來也稱‘穩定支架’。此物嵌入古製,堪解運輸之難。”他令工匠記下此法,令技匠回去改良。
第三環節:渠堤水工檢修。呂布親自帶領一隊流民羈工,手提竹筐裝入拆下的老化木料與鏽蝕的鐵釘。他手把手教他們製作“磨光石磨”:取河卵石一對,以竹索連接,在木架上來回滾動,可快速磨平木料邊角,替換破舊部件。流民驚喜:“大人昔日所授此法,堪比機械,省人力又快多矣!”呂布微笑點頭:“雖稱不逮未來抽水機與推土機,但以巧立為補,亦可事半功倍。”
黃昏時分,測試結束。河畔旌旗迎風,驛道塵氣未消,卻無一馱物傾覆,無一舟筏擱淺。呂布舉手,示令全員停步:“今日演練,不僅檢驗水利與路基,更要銘記創新與務實。來日戰場之上,若無捷流驛道,我軍何以迅速調度糧草?今得此法,便是以彼時科技之光,照亮今朝鐵血征程。”眾將士齊聲應諾,振臂怒吼,天地回聲。
暮色深沉,渠堤上火炬初點。呂布佇立河畔,凝望遠處霧中山影,眼底閃過一抹未來的光亮。他輕聲吐出四字:“關中開新局。”這是一位越時而來的戰神,將古今技藝糅合於一,托起瀾台北伐的築基之勢。
喜歡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請大家收藏:()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