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業宮府,金磚玉階之上。
孫權負手立於禦台,眸色如鐵,身後的奏章堆至三層,高台之外,內使靜立如鬆,氣氛壓得全廳幾不可言語。
自柴桑城破、三策皆敗,東吳政軍兩脈陷入前所未有的動蕩。
周瑜重傷歸營,臥榻未起;張昭引咎閉門;魯肅歸朝請和,言語溫和卻暗藏惋意。
今日早朝,堂上已然群聲鼎沸。
呂範低聲道:“柴桑之敗,不在將謀,而在敵新製。今瀾台政軍皆穩,民意歸附,若我再起兵,恐兵不從令、民不助戰。”
張昭則振袖而言:“若我江東今日屈服,一城而退、三郡而讓,呂布下月便入建業!此乃不能讓之局!”
朱然也抱拳高聲:“廬江韓將軍已自調兵北援,言欲先破濡須再引敵回戰。若成,江北再可爭!”
孫權沉聲:“韓當何時出兵?”
朱然略顯猶疑:“昨夜已調兵兩千,自五亭湖而出,意圖借道雲嶺,擾瀾台東側。”
堂上一片嘩然。
魯肅上前一步,拱手:“主公,韓將軍雖勇,但擅調兵權,有違軍法。且此舉並非解圍之策,隻恐激戰未起,瀾台兵鋒再臨我邊郡。”
孫權閉目三息,終於開口:
“廬江一動,瀾台必察。”
“柴桑不可再戰,但廬江之動——若我能借其勢,牽其兵,未嘗不可製其鋒。”
“傳我令:韓當速上廬江軍況實報,若一戰不勝,撤回本郡整飭。”
“張昭、魯肅,各守一線;呂範、朱然輔調蕪湖至建業糧路。”
“我東吳不能再亂。”
柴桑·南政署
黃曆乙未,呂布親啟新政,布告於三郡之地:
“即日起,設‘柴陽督軍府’,收郡縣報事、徵新兵、任地守將,以政製民,以兵守境。”
主政諸葛亮、主兵趙雲、主輔高順、主策蔣乾,一一就位,百政已開。
趙雲奉命巡視至西嶺邊界,忽得哨探急報:
“廬江韓當部,三日前由五亭湖南行,昨夜已過大津關,破我邊哨一支,疑欲西擾濡須主道。”
趙雲抬眸:“此人意在詐敵,非欲取城,恐是借勢挽建業之亂。”
他立刻返營,入帥帳稟報呂布。
諸葛亮也翻出地圖推敲:“廬江雖小,將卻狠銳。若我調兵護東,則柴桑空虛;若不應,則敵軍可攻轉遊、擾三郡之邊。”
“主公,我有一策。”
呂布抬手:“講。”
“敵欲擾我不戰之地,我便破其不守之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