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水道縱橫,古木蒼蒼,自漢初便為兵家要地。此刻,晨霧未散,水波微瀾,一支魏軍悄然隱於荊南密林之中。徐晃與李典並肩立於林外高丘,眺望江麵,神情肅然。
“李將軍,赤羽軍若南下江陵,勢必走湖澤間道,唯有此地可設伏。”徐晃低聲道。
李典沉聲應道:“呂布麾下諸將皆非庸才,趙雲、高順、陳宮皆是勁敵。若失先機,恐貽敗局。”
徐晃目光如炬,冷然一笑:“伏兵已布三重,曹公之令在此——‘不為殲敵,便為困敵’,若能拖住赤羽主力,荊襄則安。”
同日午後,劉封奉諸葛亮之令,自江夏南下,率軍三千,輔以江夏義勇、襄陽舊卒,踏入江陵邊地。他雖為劉琦義子,但年少銳進,心懷壯誌,親披青甲,巡視前陣。
“將軍,此地地勢狹隘,恐有埋伏。”副將關純低聲提醒。
劉封點頭:“我已令左營李翔繞山而行,右營由韓進探水岸,若有動靜,必可前應。”
然而赤羽軍尚未抵達,江陵卻已暗潮洶湧。
建業之中,諸葛亮對著江東地勢圖,手指輕點三處:江陵、江口、襄陽。“江陵之戰,非為奪地,而在於製衡。若曹軍久伏不出,我軍可避鋒;若其先動,我軍可破其銳。”呂布負手踱步,“劉封獨戰是否穩妥?”
諸葛亮道:“劉封血氣方剛,銳意為功,但臨戰未必穩重。故須設‘策中之策’。”
呂布挑眉:“何意?”
“我已命陳宮率一支赤羽先鋒,自陽邏繞道隱行,扮作江夏民兵,於江陵西北佯作掠營。引徐晃動兵,則劉封可乘其空。”呂布大笑:“妙!正合虛實之道。”
江陵三日後,劉封軍已逼近龍淵渡口,忽聞前方水寨火起,旌旗亂動。韓進來報:“前鋒遭遇伏擊,敵旗似為李典!”
劉封咬牙:“傳我令,中軍列陣,不可妄進。左營繞後,右營策應。”忽然,林中戰鼓驟響,一道騎兵洪流自穀口殺出,正是徐晃部主力!
劉封一驚:“果有雙伏!”敵騎如雷貫陣,劉封拔劍躍馬,親自率中軍抗擊,江夏軍雖新兵居多,但死戰不退。雙方激戰良久,正當劉封左翼被撕開之際,遠方號角突鳴,赤羽軍陳宮部隊破林而出,擂鼓而來,赤羽旗幟如火揚空。
徐晃大驚:“陳宮亦至?!”李典尚在圍攻前營,忽遭陳宮截擊,腹背受敵,不得不下令後撤。赤羽軍乘勢追擊,江夏軍收攏陣形,逐步推進,終將魏軍逼退五裡。
戰罷,劉封麵甲帶血,立於軍中:“若無陳宮將軍解圍,我軍恐大敗。”陳宮微笑拱手:“將軍少年英烈,持心為國,諸葛先生寄望不虛。”
遠在許都,曹操得報江陵伏擊失利,沉聲不語。荀彧緩緩道:“非兵不利,乃敵謀深也。”程昱亦道:“諸葛亮誘我伏兵,策反為實,今荊襄三線皆失,恐局勢反轉。”曹操冷然道:“江陵失利非終局,命曹仁屯江口,斷赤羽南下之路。徐晃李典調回宛南,合張合再籌荊戰。”
“呂布若欲謀天下,須問我鐵騎可否!”
夜,江陵。
諸葛亮書一信,命人快馬送往襄陽。信中隻一句話:
“曹軍之銳,已折;劉家之心,可聚。”
信封火漆未乾,星光已透紙間。
喜歡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請大家收藏:()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