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之始,冀州鄴城霜降初寒。
呂布坐於牧府高台之上,俯瞰整肅街市與遠方黃原,諸葛亮與龐統持策入廳,列案論道。
“主公,”諸葛亮展開兗、徐、豫三州地形圖,指向中線,“今河北已定,青徐安穩,南有兗州、豫州兩地,若欲一統天下,須破此二州為門戶。”
龐統道:“兗州曹洪據守,雖戰力不足,但其後曹操尚存,豫州則群雄割據,王朗、劉辟、張繡等皆非良主,然易生枝節。”
呂布點頭:“破兗州如開正門,定豫州可控汝洛,然兩地皆為曹操舊地,民心未歸我。”
“當以何策?”
諸葛亮朗聲道:“臣有三策,請主公擇之。”
“一策:強兵伐兗,趙雲東出臨淄,轉而南下濟陰,張遼自青州西襲巨野,兩軍合圍定陶,以雷霆之勢壓服兗州。”
“二策:緩圖豫州,派使者通往王朗、劉辟,以安定名義勸其歸順,先以分化奪地,後以兵取不服。”
“三策:結江東之盟,遣使孫策之弟孫權,許以東海商道共享,結其唇齒之勢,以製曹氏南渡。”
呂布負手踱步,沉思許久:“三策皆有道理。”
“曹洪不才,然是曹操之從兄,若擊敗之,則曹操再無外援;王朗懼戰,張繡多變,可先謀後戰;孫策方歿,孫權初繼,若能借機結好,亦可控江東。”
“亮、統聽令。”
“亮主中策,遣信豫州三郡,先以德威並施;統輔東策,遣田疇通江東;吾則召趙雲與張遼歸營,親議伐兗之戰。”
同日夜,信使出鄴門,一東一南,一至江都,一至汝南。
三日後,趙雲率兵入鄴,張遼自信都趕至。
呂布設密議廳,張地圖於案:“此戰不求殲敵全軍,但求速破曹洪,以威震兗地。”
“趙雲引兵一萬,由濮陽南下,襲定陶;張遼三千精騎自魯陽突入巨野,斷敵糧道;我自中路引萬五先行主軍,與二將合兵於成武,三日破敵。”
趙雲拱手:“末將得主公親征,自當馬革裹屍!”
張遼朗聲:“願與公縱騎南疆,再立大功!”
呂布笑:“好!出兵兗州,號為‘三鋒擊魏’,三路如戟,一往無前!”
與此同時,豫州之地,王朗於陳郡聞呂布遣使,心中惶懼:“呂布兵鋒正盛,若來攻我,陳郡恐難守。”
其子王粲進言:“父親何不暫應其好,獻地為表,延其安策?呂布非桀暴者,主民而非逐地。”
王朗拍案:“正合我意!”
“命使節速迎呂使,我願獻陳留以表歸順之誠。”
另一邊,劉辟則怒拒呂使:“昔日我與曹氏相交,豈能投溫侯?”
其下將軍李通低語:“曹操今勢敗,呂布擁冀豫,王朗已降,公若執拗,恐兵禍及門。”
劉辟怒然,然心動。
張繡獨坐宛城,聞呂布來使,不語。
賈詡已死,其下軍師無出其右者。
張繡對門客言:“昔日呂布與我有舊,若其真欲圖南地,非猛攻,便緩圖。”
“我觀其使者之言,不若徐觀之,假順其意,實保我疆。”
而江東建業,孫權接田疇之信,眉目微動:“呂布欲與我共開海貿,通邊關之利?”
周瑜在側冷笑:“溫侯誌在中原,終非盟友。”
魯肅拱手:“然其今破袁、定青、控冀,誠為天勢所向。若彼為友,我可免北憂;若彼為敵,當備其兵鋒。”
孫權沉吟:“命張昭與呂使麵議,不許失禮。”
十月初四,呂布整軍於鄴西。
三軍旌旗如林,戰鼓初鳴。
呂布披黑金鎧,立於赤兔之上,望兗州之南。
“今日起兵,名曰討賊,實為平亂。”
“曹操昔弑國公、挾天子、亂政綱,今日我呂布,代天行道!”
三軍齊應:“代天行道!”
旌旗蔽日,萬馬奔騰。
呂布南策初啟,兗豫風雲再起。
喜歡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請大家收藏:()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