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四年,冬月,豫州北戰甫定,許昌一役餘火未熄。
呂布敗退定陶,曹操據守許都,張繡據宛而觀,劉備複起徐州,而江東大地,風起雲湧。
此夜,建業城東,太史慈風塵仆仆歸營,入朝參報。
孫權立於武烈殿,身披紫貂大氅,目視簷下雪霧。太史慈伏地長揖,沉聲道:
“末將不辱使命,已觀中原三局之勢。”
“呂布圍許不克,糧乏兵疲,已退守定陶,設府休養。曹操失糧之虞雖解,但不敢出兵,緊守洛水防線。張繡以宛自封,號‘豫南都守’,拒曹不附布。劉備占小沛,屯五千兵,張望不出。”
孫權聞之不語,手負於背,緩步踱至大殿中央。燈火映照其麵,神色沉凝。
文武百官儘列殿前。張昭、周瑜、魯肅三人立於列首,各持己見。
張昭拱手而出,語重心長:
“主公,今日江表已定,百姓方得休養。中原雖亂,然亂者自亂。我江東若涉其中,一旦敗北,便無退路。”
“曹操雖敗,猶控天子;呂布雖強,卻兵疲心怯。此時出兵,無異虎口奪食。”
周瑜眼神一冷,踏前一步:
“張公所言,是坐守東隅之語。呂布雖退,實未傷本;曹操雖守,實力將竭。”
“今北方割據,唯一無敵者唯江東。我若南顧自安,他日中原一統,必吞我江表。”
“此時不戰,更待何時?”
孫權目光未變,緩緩道:“公瑾,你欲出兵中原?”
周瑜正色道:“非全軍北上,而是調兵六郡,設軍屯於盱眙、淮陰、廬江之地。”
“再遣魯肅入徐,觀劉備之誌。”
“我兵未動,其心自亂。”
魯肅聞言躬身道:“願受其命。”
張昭冷哼:“江東根基尚淺,四境未全,若兵貿動而敗,中原豪傑皆窺江東之虛,後患無窮。”
孫權目光一轉:“公昭所慮為江東穩固,公瑾所謀乃天下之勢。”
“江東要想存於亂世,豈可唯守?”
殿中靜默。
孫權忽轉身坐於主位,沉聲道:
“魯肅聽令,攜太史慈共赴小沛,覲見劉備,問其‘圖中原之誌’。”
“呂範、程普各領千兵,密守九江、盱眙、壽春三線,設市通糧,伺機斷北線。”
“周瑜坐鎮廬江,統三郡兵馬,若中原再亂,即刻北上。”
“張昭為我留守建業,肅清府事。”
言罷,眾臣皆拜:“諾!”
同一時刻,九江郡。
江東軍政署中,一紙公文悄然下達:
《江表三策》,魯肅所擬,已密傳張繡、劉備、士族諸地,分為:
其一,設市徐宛,東南貨通中原,糧通三郡,破曹布之困;
其二,遣人聯絡荊州蔡瑁、水軍餘部,動其心搖曹陣之穩;
其三,於江北淮南設三支暗線,若中原再戰,江東即舉兵渡江。
太史慈領命率百騎出廬江,直向小沛而行。
臨行前,孫權立於江岸,看著滾滾長江,緩聲道:
“慈弟,此去觀人,不戰不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