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水之畔,秋風未冷,夜氣漸沉。趙雲身披黑甲,策馬立於伏川丘口,身後三千瀾台銳騎靜如山林,兵不語、馬不嘶,連鐵甲之間的摩擦都被黑布所纏,仿佛整支軍隊已與夜色融為一體。
月光薄灑,遠方伊水流聲細微,水畔即是曹軍運糧營地,燈火三處,輜重如山,兵卒往來懶散,仿佛從未設防。而趙雲手中所握的,是諸葛亮親繪的“破糧陣圖”,其中標明了三處必破之點:東倉門無人輪換、西岸浮橋無關、北水道堤壩未修。
“子雲。”副將低聲道,“營內巡卒懈怠,正是動手時機。”
趙雲卻沉默不語,望著水麵,忽然道:“不急。”
他緩緩調轉馬首,令軍中引一支輕步夜襲隊,繞至營後潛伏,而主力則分作兩翼,佯作棄陣繞路。此時正有曹軍斥候遠觀,見瀾軍不作推進,反而隱退,自以為其勢不足,連夜回營彙報。趙雲露出一絲冷笑,拔出短矢,親書兩字:“錯覺。”交予使鴿放空。
夜子時,潛襲隊於北堤設火引,起三簇假焰,待營兵奔赴救援,西岸浮橋即被趙雲主軍截斷,東倉無備之門,四十騎突入如狼入群,一刻鐘內,三座糧倉焚毀兩座,其餘糧囤散落伊水,潰兵奔逃,軍鼓未及鳴響,營已亂如蟻。
而幾乎在同一時辰,張遼於東關以五千鐵騎強渡伊渠,佯作攻勢,卻停兵不前,日攻夜退,引得曹營將張合怒而輕出。張遼故布疑兵,於退陣之地立假營七處,皆焚草堆、插木人、懸空盔甲,使敵軍夜來摸哨誤判為主軍所在,連夜調兵設防,徹夜未眠。
至翌日清晨,張合營中斥候回報:伊水糧營失火、趙雲不知所蹤、張遼再布空陣,虛實莫辨。
曹仁怒問:“既夜焚我倉,何不乘勢東來?他若真欲東攻,怎不擊我偏師?”
張合卻凝眉不語,望著張遼空營煙塵,沉聲道:“此人用兵,恐非獨為前攻,而是在亂我心誌。”他將手中木籌擲於地圖之上,道:“此局不戰,則我守被拖;若戰,則其退有伏。呂布不出兵鋒,而出兵謀,厲害。”
兩人爭議之際,營外忽有信使至,為曹操親令。
曹操令中寥寥數語:“不破敵形,不許進戰;若遇趙雲,不得硬攻。”
張合見信,神色一變。
“呂布已成大局,主公之意,是逼我守,而非令我攻。”
與此同時,諸葛亮於定陶書閣之中,看著從趙雲營前傳回的文書簡報,輕輕撫掌,喃喃道:“心破,戰未起;營擾,軍自潰。接下來……”
他翻出另冊,在空白處寫下四字:“陣後伏筆。”
而張遼於宜陽關前,靜觀敵營自亂三日,忽下令夜起戰鼓、晨撤一營、晝放浮煙,連環三日後,張合開始分兵西移,正墜入“空關之圍”主計。
而趙雲並未返回伊水,反是棄道北引,躍上青原,繞向曹軍糧道之根。第三夜,他遣輕騎夜行百裡,於芒嶺口設“迷林陣”,意在下一局長線伏殺,欲用三千困敵萬人之糧。
瀾台未開正戰,三策迷障已起。
而曹操於許中得報之時,僅將一信緩緩擲入火爐之中,冷笑而語:“他以兵為文,以計為刃。此人……比我更像一統者。”
火光燃儘,夜風四起,天下第一場真正的謀戰,於無聲中開幕。
喜歡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請大家收藏:()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