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五,血色黎明,鼓聲未歇,洛陽城牆之上屍橫遍地,風吹旌旗如裂帛,空氣中滿是焦土與燒鐵的氣息。
呂布立於瀾台大營之巔,目視洛陽,城門已不再完整,西門半毀,東門火痕尚濃,北門殘垣裂縫中能窺內街混亂。唯獨南門尚閉,重兵死守。
一夜之間,曹操三線強襲失利,反為瀾台三軍所包。張遼斬斷西門連營,趙雲反圍東門主力,馬超破副糧營火燒中城。曹操傷重未愈,退守中軍,郭嘉臨陣督調,然調兵無策,城中軍卒已斷二成,軍紀崩裂,猶如困獸之城。
子時,呂布下達全軍令:
“圍三門,破其一。”
主攻北門,輔擊西門,趙雲東拒,南守空虛,馬超遊騎切斷外援,諸葛亮統策後調。此為“破城五步”,步步逼心,直至一門崩垮,餘城自潰。
北門為攻鋒之所,張遼披重甲親自統軍三千步騎為鋒,挖掘地道兩線,並列五架衝車,三百弓弩交錯壓陣。敵未及換防,五十丈雲梯同時起落,一日三攻,兵不息,人不退。
西門火痕猶在,趙雲率輕騎夜入,一日清掃三營,次日清晨便於西門內城設前鋒營,已然半入洛陽。城內士卒眼見己方旌旗已於市中高起,士氣再崩,交口稱“城已裂”。
東門守軍雖多,卻被趙雲棄攻、調敵、擾心,不入正鋒,卻晝夜鳴鼓、假兵設營,日夜“欲攻不攻”,使敵營勞而心懼。
曹操病體未愈,仍登北門之上,遠觀衝車破牆。每一次震響,城磚崩落一寸,他目不轉睛。身後郭嘉低聲勸:“主公,請速移內府。”
曹操搖頭:“若洛陽失,朕豈可退?守死此城,尚可傳名。”
他語落未絕,忽聞南城哨來急報:
“馬超率遊騎三千,連夜橫渡洛水,斷黃河西岸驛道,弘農未至,虎牢已亂!”
曹操聞言麵如死灰,知已無援。
而與此同時,瀾台軍陣中,呂布親臨前線。他並未立即出戰,而是緩緩行於北門正營陣前,望著高聳城牆,喚來諸葛亮與趙雲:
“此城再拖三日,可破。然我意在速破,破其誌。”
諸葛亮言:“南門可突,西門可繞,然北為正中,若破北,士民皆知其勢儘。”
呂布點頭,卻又一語:“我不願死戰成城破,而願其自行裂。”
他喚來鼓師,命製“策鼓三震”。
一震為“開陣”:軍不動,鼓動三息。
二震為“鼓心”:軍起列,旌不動。
三震為“定決”:鼓鳴齊破,三軍齊進。
號角長鳴,策鼓初響,瀾台軍三線皆起,無一兵先動。鼓聲低緩如潮,洛陽城中士卒立於牆頭,遙見陣前軍陣如林、旌旗不動,卻聞戰鼓如心跳,自外而入,壓得人喘不過氣。
第二震鼓響,瀾軍起列,雲梯再升,衝車複進。北門將卒已無心死守,隻憑三位主將強提軍令維係秩序。
至第三震鼓鳴之時,張遼一聲令下,三千前鋒齊發,重甲橫列如壁,一路撞營破堞,雲梯登牆,五百弓弩壓製箭雨。
呂布未動,隻看,忽轉頭對趙雲低語:
“可入了。”
趙雲點頭,輕騎破營,自西門潛入城中三條街巷。此為“內應之道”,若北門破,西門內軍便可自中突出,直取曹操中軍。
而就在鼓鳴第四震起——
北門左側雲梯忽然壓頂破口,一隊瀾台突騎登牆,敵未及反應,戰旗立起,張遼親提大戟,從梯而上,三擊三殺,破敵立陣!
北門破!
一聲金鼓長鳴,瀾軍全線攻入,趙雲率西門輕騎突街,馬超由南迫城內倉營。洛陽徹底潰亂,兵民俱走、軍令全散,曹操被迫撤至內宮,自命禁軍五百死守正殿。
而呂布緩緩登北門破堞,望城而立。
他未下令屠城,隻言一句:
“洛陽城,瀾台收。”
喜歡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請大家收藏:()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