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廿七,洛陽新政伊始,舊日宮闕尚未完全修複,坊巷之間仍餘戰火斑痕,然瀾台五署已於太學北側築成“政台總署”,青瓦黃磚,門上高懸“瀾台攝政”四字,書法峭拔,乃呂布親筆所題。洛陽百官自此朝於此署,不入宮、不麵皇,改稱“攝政啟秩”。這是天下第一次不以天子為核心而設的政樞,自此國心與君權徹底分離。
呂布入政署首日,便頒《政綱初典》,整製天下官製,裁冗吏,分軍政,於內設五綱大署:政、軍、吏、法、文。諸葛亮為政署首,專理州郡策區民政與田糧賦調;張遼統軍署,統帥瀾軍及戰區劃調;賈詡為吏署之長,肅清官僚,專責地方官吏之選拔更迭;法署由趙叡主掌,統一律例刑規;文署則授予馬良,兼策舉、教化、史籍。五綱之製,分權不相侵,初定綱紀、試行一年後再度修繕。
瀾台令下,各地郡縣改稱策區,原郡守需接受吏署複核,三十日內完成報備,違者即日免職。呂布又設“三年一調”製度,禁一地官吏久任,杜絕豪強割據之患。兵政分離製度亦自今日起試行,所有地方軍將不再兼任政職,兵調由軍署行文,自台府出令,一地之兵,不得再私握兵籍與軍糧。
曹操被冊封為“太傅”,尊而無權。呂布親自前往其府,將玉符親授其手,言辭恭謹:“太傅之位,乃攝政之輔,願尊賢而不廢名。”曹操表麵微笑,實則心冷如鐵。許褚、曹洪、荀彧、程昱皆被調離,或貶為外郡副使,或任邊區文職,實為將曹氏羽翼剪除。諸葛亮暗中布下“策吏三環”,調任曹氏親信出京,令其勢力在朝中再無一席。
許都一帶,乃曹操舊地重心,呂布設“中都策府”,由法正鎮守,輔以趙雲巡察,建立“府衛製度”,每日由台署派使巡問三坊七街,確保民意不反、軍心不動。曹丕被任為“潁川文學督”,其弟曹彰外放武關策軍,名為策舉練兵,實為軟禁監控,曹家嫡脈被切割分散,難再聚力。
朝中百官見曹操地位雖尊而權削,紛紛歸心於攝政呂布。唯郭嘉、荀彧心知此局看似和緩,實則鋒利如刃。一日夜中,荀彧獨立宮牆之外,對郭嘉言:“曹公若無他心,則罷;若仍圖回天,勢將斷脈而絕。”郭嘉咳血未答,隻低聲道:“他是不會認的。”二人皆明,局勢隻得一線,若曹操妄動,呂布必斬。
而呂布則暗設“洛陰策局”,賈詡領其機要,遣數十策吏密訪許中,探曹操所動。果然三日後便探得一密語:“舊衛宮有曹氏書館,曹丕夜訪頻頻,書士十三人,言談之中多有‘尊漢除攝’之言。”呂布不動聲色,隻將密文封印,留於手側。
政台整製之時,呂布亦不忘外疆。他命張遼暫守荊襄策區,趙雲轉駐長安,馬超歸涼州,諸葛亮統中原諸策,馬良策畫東海文教,與法正共推“策學製”,於五地設“瀾台書院”,廣招策學之士,四百餘人首入,取才不問出身、唯才而錄,號稱“破籍之法”。此製一出,儒林驚駭,然百姓稱快,稱“有識者得用,不在世族之門”。
十月初一,瀾台於洛陽南門立銅鼓三麵,象征三綱一統。呂布親撰石銘曰:“天下政令一出於攝,律以人本,不以君權。”翌日,皇帝劉協親至政台,封呂布為“攝政大令首”,賜劍一柄、印二方,言辭感慨:“朕雖天子,政已由攝矣。”此為漢家正式讓權於攝政之始。
而曹操立於宮闕之下,望見呂布立於石銘前,心如刀絞。他曾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可今卻成了被天下所棄之人。夜裡,他焚香獨坐,對曹丕言:“人不可久困,龍困淺水亦會騰躍。記住,呂布隻奪其權未除其名,終有一日,他會悔留我命。”
呂布閱完賈詡密書後,未下殺令,僅言:“他再動一步,便是死期。”諸葛亮沉聲道:“願主公慎守,但莫輕仁慈。”呂布道:“非仁慈,是為天下安定不宜亂起。曹操雖狼,卻今已無牙,若殺之反亂百姓舊心,失不償得。”眾人皆默。
同月,攝政政令頒行至幽燕、並涼、巴蜀三地,紛紛複函回應。韓遂、張繡皆表忠,李恢、王累願納瀾律。江東魯肅密書傳來,言孫權意存觀望,擬設“江左應策署”,擬以“半承攝政,不受統製”之態試探攝政底線。呂布得信微笑道:“江東終需一戰,若不折其傲,便難入我製。”
至此,洛陽整製初成,曹氏失實權而存虛名,瀾台五綱遍布天下,攝政權威遠勝舊朝。唯黑暗中,舊勢仍未死,曹操未棄念,江東未伏首,蜀中未獻圖,天下雖歸一主,卻非一心。呂布坐於政台高閣,仰望北鬥,心念四字:一統未終。
喜歡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請大家收藏:()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