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後。
三個月的時間匆匆流逝。
這段時間裡,朱雄英和明軍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戰後的後勤工作中。
戰爭的硝煙雖然已經散去,但留下的問題卻遠比戰爭本身更加複雜。
倭國的平民如何安置,資源如何分配,秩序如何重建,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戚斌應朱雄英的命令帶領著戚家老小渡海而來,入駐京都,開始籌建新的部門和新府府衙。
明軍的將領們按照朱雄英的指示,開始對倭國平民進行係統的安排。
男子被集中起來,經過淨身後,分批送往石見銀山做苦力。石見銀山是倭國最大的銀礦,也是大明急需的資源之一,這些男子將在那裡度過餘生,用他們的血汗為大明開采銀礦,償還他們未來時間線中犯下的罪孽。
女子則被登記造冊,分批送往大明各地為奴。她們中的一些人被賣到富戶家中做婢女,一些人被送到工坊做苦工,還有一些被送往邊遠地區開墾荒地。她們的命運從此與倭國再無關聯,成為了大明的一部分。
當然,這樣的安排並未得到倭國平民的接受。
曾被他們視為天神的明軍,被他們當做天朝上國的大明,居然要如此殘忍的對待他們,數月前還給他們賞銀子,還給他們田地教他們種土豆。
在得知真相後,難以接受的倭國平民們爆發了數次反撲,他們不甘心被如此對待,更不甘心自己的命運被徹底改寫。
第一次反撲發生在京都郊外的一個村莊。
數百名倭國男子手持簡陋的武器,試圖衝擊明軍的營地,救出被關押的家人。
然而,他們的反抗在明軍的強大戰力麵前顯得如此不堪一擊。
朱起的親兵營迅速出動,火槍兵的子彈如同雨點般傾瀉而下,騎兵隊則從側翼包抄,將反抗者徹底擊潰。
戰鬥結束後,村莊的街道上滿是屍體,鮮血染紅了土地。
第二次反撲發生在石見銀山附近。
一群被送往銀山的倭國男子在途中試圖逃跑,甚至襲擊了押送的明軍士兵。
然而,他們的反抗同樣以失敗告終。
老默帶領的火槍兵迅速鎮壓了叛亂,所有參與反抗的男子都被當場處決,屍體被懸掛在路旁,以儆效尤。
第三次反撲則發生在京都城內。
一群倭國女子在得知自己將被賣往大明為奴後,試圖集體自殺以示抗議。
然而,她們的行動被明軍及時發現,所有參與的女子都被強行帶走,送往更加嚴密的監禁地點。
這些反撲雖然規模不大,但卻讓明軍意識到,倭國平民的反抗情緒遠比他們想象的更加激烈。
有意思的是,西木野這個曾經威風無比的民兵首領,第一個毛遂自薦要做看管同胞的看守,他保證手下的人不會鬨事。
但是沒有用,負人者人恒負之,他之前可以背叛倭國,以後就一定可以背叛大明。
西木野最終的命運和那些倭國世家一樣,一家全都被處死。
為了徹底震懾倭國平民,朱雄英下令對所有反抗者進行公開處決,並將他們的屍體懸掛在京都的城牆上,以示警告。
“反抗者,殺無赦!”朱雄英的聲音在京都上空回蕩,冷酷而無情。
“倭國的命運,從此由我大明主宰。任何試圖反抗的人,都將付出生命的代價。”
在明軍的強大戰力震懾下,倭國平民的反抗情緒逐漸被壓製下去。
他們開始意識到,反抗隻會帶來更多的死亡與痛苦,而順從或許還能換來一線生機。
一個月後,京都的秩序逐漸恢複。
街道上不再有反抗者的屍體,取而代之的是明軍的巡邏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