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坐在書房中,提筆給遠在應天府的朱元璋寫了一封信。
信的開頭,他先是表達了對朱元璋的思念與關心:
“皇爺爺,孫兒在東北一切安好,隻是時常想念您。遼東的黑土地肥沃無比,若能開墾出來,必能成為大明的糧倉。孫兒已安排虎神部落在此開荒,但人手不足,特此向您請求支援。”
接著,他詳細描述了東北黑土地的優勢與潛力:
“皇爺爺,東北的黑土地肥力極強,種上水稻,一年可收三季。若能移民二十萬人來此開荒,不出三年,遼東的糧食產量將足以供應大半個大明。屆時,我大明百姓將再無饑饉之憂。”
他還特意提到了移民的具體安排:
“孫兒建議,從江南、湖廣等地征調農民,每人分五十畝地,三年免稅。此外,還可從軍中抽調部分退役士兵,讓他們在此安家落戶,既能開荒種地,又能戍守邊疆。”
信的末尾,他再次表達了對朱元璋的關心:
“皇爺爺,遼東雖遠,但孫兒的心始終與您同在,您年事已高,務必保重身體,莫要過於操勞,孫兒在遼東一切順利,等這裡安置的差不多了我就回去看望您。”
寫完信,朱雄英輕輕吹乾墨跡,將信仔細封好,交給親兵快馬加鞭送往應天府。
...
應天府。
朱元璋坐在禦書房中,手中拿著朱雄英的信,臉上露出了一絲欣慰的笑容。
“雄英這孩子,果然沒讓朕失望。”
他低聲自語,語氣中帶著一絲驕傲。
仔細閱讀了信中的內容,尤其是關於東北黑土地的描述,朱元璋眼中閃過一絲精光。
“一年三熟的黑土地?若是真能開墾出來,我大明的糧食問題將徹底解決!”
當即召來朱標和戶部尚書傅友文,將朱雄英的信遞給他們:
“你們看看,雄英在東北發現了個一年三熟的黑土地,建議移民二十萬人去開荒。你們覺得如何?”
朱標接過信,仔細閱讀後,眼中閃過一絲讚許:
“陛下,雄英此計甚妙!東北的黑土地若能開墾出來,必能成為大明的糧倉。移民二十萬人,既能解決江南等地的人口壓力,又能充實邊疆,一舉兩得。”
傅友文也點了點頭,語氣中帶著一絲敬佩:
“殿下深謀遠慮,此計可行。不過,移民之事需謹慎安排,以免引起民怨。”
朱元璋點了點頭,語氣中帶著一絲堅定:
“好,那就按雄英的建議辦。傅愛卿,你負責從江南、湖廣等地征調農民;標兒,你負責從軍中抽調退役士兵。務必在三個月內,將二十萬人送到東北。”
“是!”兩人齊聲應諾,隨即轉身離去。
這並不是朱雄英給朱元璋寫的第一封信,此前他在東北的進展也通過一封封信件傳到了朱元璋的手中。
每一封信中,朱雄英都會詳細彙報自己的進展,同時不忘表達對朱元璋的關心與思念。
剛到青州時:
“皇爺爺,七叔在封地無惡不作,當地百姓怨聲載道。藩王日後必成大明之亂,還需要儘早解決這些問題呀!”
到朝鮮時:
“皇爺爺,朝鮮王李成桂雖然表麵恭謙的緊,但倭寇聯係他的第一時間並沒有告訴我,若是沒有大明的武力鎮壓,他必定會成為倭寇之流。”
進攻倭國時:
“皇爺爺,倭寇的反撲極為強烈,他們派大軍去朝鮮偷襲我,魏國公的中路大軍還在登陸之時遇到了不小的阻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