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府的正陽門外,朱雄英的車駕終於出現在守城將士的視線中。
兩日前,當朱雄英的車隊還在百裡外的官道上行進時,那名奉命迎接的錦衣衛千戶張誠便快馬加鞭趕回應天複命。
"陛下,太孫殿下說..."張誠跪在乾清宮的地磚上,額頭沁出細密的汗珠,"說不是什麼大功勞,請陛下不必大張旗鼓地迎接。”
“殿下隻盼著...盼著回家與陛下、太子殿下一起吃頓家常便飯。"
朱元璋正在批閱奏折的朱筆微微一頓,抬眼看向跪在地上的錦衣衛:"真是這麼說的?"
"千真萬確!"張誠連忙叩首,"殿下還說...說陛下日理萬機,不該為這等小事勞神。"
老朱放下朱筆,嘴角不自覺地上揚。
這個孫兒啊,立下這般大功還如此謙遜。
他起身踱到窗前,望著宮牆外隱約可見的官道方向。
"傳旨,"朱元璋突然轉身,"取消午門外的儀仗,不必準備鹵簿大駕了。"
大太監正要領命,卻又聽老朱補充道:
"不過明日的朝會,所有在京五品以上官員必須到場!咱要在奉天殿上,讓滿朝文武都來迎接大孫兒!"
城門口。
雖然朱元璋聽從孫兒的建議沒有大張旗鼓地迎接,但城門內外早已擠滿了自發前來迎接的百姓。
"太孫殿下回來了!"
"聽說殿下在江南又立了大功!"
“是啊!又鏟掉了幾個禍害百姓的世家蛀蟲呢!”
百姓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臉上洋溢著真摯的笑容。
奉天殿內,朱元璋端坐在龍椅上,手指不停地敲擊著扶手,眼睛時不時瞟向殿門方向。
朱標站在一旁,雖然麵色平靜,但緊握的拳頭卻暴露了他內心的激動。
"陛下,太孫殿下到宮門外了!"大太監快步進殿稟報。
朱元璋猛地站起身,又強自按捺住坐了回去:"快宣!"
當朱雄英邁入大殿時,文武百官齊刷刷地行禮。他快步上前,跪倒在丹墀之下:
"孫兒參見皇爺爺,參見父王。"
"快起來快起來!"朱元璋連連擺手,眼睛不住地打量著孫兒,"讓咱好好看看...瘦了,也黑了!"
朱標也忍不住上前兩步:"這一路可還順利?"
"回父王,一切順利。"朱雄英恭敬答道,隨即轉向滿朝文武,"此次南下,承蒙各位大人鼎力相助,方能順利鏟除江南幾大世家,收服江湖門派為朝廷所用。"
奉天殿內,兵部尚書沈溍率先出列,這位年近六旬的老臣雙手捧著象牙朝笏,激動得連聲音都有些發顫:
"殿下過謙了!老臣拜讀殿下所作《宴群英》,當真是氣吞山河,壯誌淩雲!那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道儘我大明氣象啊!"
說著竟從袖中掏出一張謄抄的詩稿,顯然早已爛熟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