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這《赤伶》講的雖是一段虛構的故事,卻道出了千古不變的道理——家國大義,從不分貴賤。"
他抬手示意樂師奏響一段低沉的旋律,繼續說道:
"孤排演此劇,正是要讓世人明白,忠義二字不在廟堂之高,而在寸心之間。”
“這些女子雖身處風塵,卻能在國破家亡之際,以血肉之軀扞衛民族氣節。"
朱元璋聞言,渾濁的眼中精光一閃。
朱標若有所思地點頭,手中的折扇不自覺地輕敲掌心。
"至於這首《赤伶》..."朱雄英的聲音忽然柔和下來,"孤想告訴天下人,每個大明子民都是這江山社稷的一份子。”
“位卑未敢忘憂國,這不僅是說給將士們聽的,更是說給每一個販夫走卒、每一個閨閣女子聽的。"
走到舞台邊緣,俯身拾起一片方才飄落的枯葉:
"就像這片葉子,看似微不足道,但千萬片這樣的葉子,就能染紅整個秋天。"
馬皇後聞言,眼中又泛起淚光。
藍玉等武將不自覺地挺直了腰杆,而那些文官們則陷入了沉思。
"今日之後,"朱雄英的聲音突然提高,"孤會將此劇傳遍各州府。讓天下人都知道,我大明之所以能屹立不倒,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個這樣的小人物,在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這片土地。"
朱元璋突然拍案而起:"說得好!"老皇帝的聲音洪亮如鐘,"這才是咱大明該有的氣節!大孫啊,你這出戲,比十萬雄兵還有分量!"
朱雄英躬身行禮,嘴角露出一絲欣慰的笑意。
他知道,今夜之後,"位卑未敢忘憂國"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幾個字,將永遠銘刻在每個大明子民的心中。
朱雄英直起身來,目光轉向端坐主位的朱標,臉上帶著恭敬而溫和的笑意:
"父王,今日是您的壽辰,兒臣鬥膽請您為今晚的盛會做最後的致辭。"
朱標微微一怔,此刻眼眶雖還有些泛紅,但儀態依然端莊。
他緩步走向舞台中央,衣袍上的金線在燭光下流轉著柔和的光芒。
"諸位。"
朱標的聲音不疾不徐,卻帶著一種穿透人心的力量,"今夜這場《赤伶》,讓孤想起了二十年前,父皇帶著我們一家在濠州時的光景。"
朱元璋聞言,眼中閃過一絲追憶之色,不自覺地坐直了身子。
"那時兵荒馬亂,我們連口熱飯都吃不上。"
朱標繼續說道,聲音漸漸動情,"是城東的王大娘,每天偷偷給我們送一碗稀粥;是城南的李鐵匠,冒險給我們打造兵器;是無數個這樣的小人物,用他們的方式,一點一滴地撐起了大明江山。"
馬皇後輕輕點頭,用手帕拭了拭眼角。
台下的老臣們也都露出感慨的神色,顯然想起了當年的崢嶸歲月。
"今日這出戲,讓孤明白了何為真正的"與民同樂"。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心與心的共鳴。"
他目光掃過在場每一個人:"孤希望,從今往後,我大明官員都能記住今晚的感受。
“記住那些為我們端茶送水的百姓,那些為我們耕種織布的百姓,那些——"他指了指舞台,”
"在危難時刻會用生命扞衛這片土地的百姓。"
“那些女子用生命詮釋的,正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八個字的真諦。"
他的聲音漸漸提高,在寂靜的夜色中格外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