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這個法子好,咱們幾個老家夥隨時可以開始講課!”
藍玉一臉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道。
"那眼下怎麼辦?"常茂裝作急得直跺腳,震得殿內金磚嗡嗡作響,"年關在即,各衛所的軍械都要重新登記造冊!"
朱雄英早有準備:
"這樣如何?"他轉向兵部尚書沈溍,"沈大人,先從京營選拔百戶以上子弟三十人,明日就可到戶部學習軍需核算。"
又對工部尚書秦逵道:"工部也要派專人去軍中,指導新式火炮的養護。"
常茂銅鈴般的眼睛頓時亮了起來,虯髯都興奮得翹了起來:
"這個好!最好再派幾個會查賬的......"說著突然壓低聲音,"殿下不知道,軍需官那幫兔崽子,做假賬的手段比文官還高明!"
朱元璋終於忍不住大笑出聲,震得梁上灰塵簌簌落下:
"就這麼辦!"老皇帝起身時,十二幅龍袍下擺掃過玉階,對朱標吩咐道:
"標兒盯著落實。"臨退朝前又特意交代:"以後記得給軍中的實習生多加二兩肉!這些娃娃將來可是要上陣殺敵的!"
朱雄英垂首行禮時,餘光瞥見常茂正衝他擠眼睛。
這位舅舅雖然粗豪,心裡卻跟明鏡似的——今日這場戲,既給軍中要來了急需的人才,又不動聲色地支持了太孫的新政。在這看似鬨劇的朝會背後,大明軍隊的現代化進程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朝會剛散,朱雄英三步並作兩步追上正要離開的秦逵。
"秦尚書留步!"他一把拽住工部尚書的衣袖,"方才您說的尺製問題,孤覺得該好好議一議。"
秦逵被拽得一個趔趄,待看清是太孫,連忙整理衣冠:
"殿下是說...?"
"度量衡!"朱雄英壓低聲音,眼睛卻亮得驚人,"走!咱們去找皇爺爺和父王詳談。"說著朝不遠處正在伸懶腰的朱元璋努了努嘴。
暖閣內,朱標剛命人換上新的熏香,就見兒子風風火火闖進來,身後還跟著滿頭霧水的秦逵。
朱元璋正躺在搖椅上啃著梨子,見狀挑眉:
"咋的?又有什麼鬼點子?"
朱雄英從懷中掏出一疊圖紙鋪在黃花梨案幾上:
"孫兒要奏請統一度量衡!"他指著最上麵那張《現行度量衡對照表》,"您看,光是"尺"就有營造尺32)、裁衣尺34)、量地尺31.6)三種標準。"
秦逵聞言立即來了精神:
"不止呢!各地還有私尺,蘇州的綢緞商用的"杭尺"比裁衣尺還長一點!"老尚書說著從袖中掏出幾把長短不一的木尺,嘩啦倒在案幾上。
朱標拾起一把刻著"官造"二字的銅尺細看:
"確實混亂,上月浙江布政使報來的堤壩圖紙,就因為用了當地漁民的"船尺",結果石料短了三分。"
秦逵點頭附和:
"還有鹽鐵,各地產的都不一樣重,征稅時麻煩得很。"
朱元璋吐出梨核,眯眼打量圖紙:
"說仔細些。"
朱雄英指著一幅《大明疆域度量衡現狀圖》,圖上用不同的顏色標注了各地的度量衡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