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樞原上三十春_末世:我的生存日記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末世:我的生存日記 > 第1章 中樞原上三十春

第1章 中樞原上三十春(1 / 1)

2090年,三十年後。

三十載寒暑在樁機的轟鳴與光纜的熔接聲裡悄然翻頁,當年散落在不同城市的四座地下城,早被綿延的建築群與交通網縫成了一片,沿途再不是末世後荒蕪的斷壁殘垣:先掠過蘇市外圍連片的智能產業園,玻璃幕牆在陽光下連成銀亮的河,接著是串珠似的產業小鎮,標準化廠房裡機械臂正把精密零件碼成垛,再往前是鋪到天邊的光伏農業帶,深藍色的光伏板下,智能大棚裡的番茄紅得發亮;轉道去西海岸,會路過連綴的生態社區,屋頂種滿花草的居民樓順著緩坡起伏,社區間的氫能公路上,通勤車無聲滑過,道旁的補給站既能給車輛加氫,也擺著本地農戶剛摘的草莓,玻璃櫃裡還冒著涼氣。

這些沿途的建築從不是零散的補丁。當年規劃時就沿著交通乾線“織網”:地下三十米是真空管道列車的隧道,銀色列車以八百公裡時速穿梭;地麵是磁懸浮通勤線與氫能物流道,跑著拉貨的卡車和載著人的小巴;空中二十米是無人機物流的航線,帶著包裹的無人機排著隊往社區飛——而建築就順著這“三維脈絡”生長:原料倉庫挨著管道出口,居民區靠著通勤站,學校和醫院嵌在社區中心,連沿途的服務區都帶著“複合功能”:既是長途司機的歇腳處,也是周邊農戶的農產品中轉站,屋頂的太陽能板還能給過往車輛補電。有回開氫能卡車的老周從蘇市往a市跑,中途在服務區歇腳時跟人笑:“三十年前跑這段路,眼裡除了廢墟就是裂溝,餓了啃乾餅,渴了找積水;現在走一路,樓連著樓,樹挨著樹,到服務區還能買碗熱湯麵,跟在自家門口似的。”

而國家最高行政管理部門所在的“中樞塬”,就落在這四座特大城市的幾何中心——它本身不在任何一座城市的地界,卻恰好卡在四座城的“等距點”上:按真空管道列車的速度算,到最近的a城兩千三百公裡,四小時十五分能到;到最遠的昆市七千一百公裡,也隻要不到十個小時。這地理位置的優勢,因沿途連片的建築更顯紮實。

最要緊的是“調度的勻淨”。從前四座地下城各在一城,調運物資得算“遠近賬”;現在從中樞塬出發,沿途的中轉倉早連成了線,中樞塬調配物資從出庫到送抵,沿途每個中轉點都實時報進度:“已過丙社區站”“正途經丁工業區”,就像在一條貫通的長廊裡遞東西。

氣候的妥帖,是真真切切滲在日子裡的好。春日裡從不是黏膩的回潮天。風掠過中樞塬的柳梢時,總帶著點剛化的雪水潮氣,卻又暖得剛好——不會像a城那邊早春風裡還夾著沙,也不會像西海岸那般,三月還飄零星凍雨。

牆角的玉蘭是最會報信的,花苞在夜裡吸足了溫潤的風,天一亮就顫巍巍綻開,花瓣上沾著的露水透亮,曬到半晌午才慢慢消,連帶著空氣裡都浮著層淡香。孩子們放學早,脫了厚外套在廣場上跑,風箏線拉得老長,風把風箏托得穩穩的,既不烈得掀翻紙鳶,也不軟得墜下來,就那麼讓彩紙鳶在藍天上輕輕晃。

夏日更沒有從前那種悶得喘不過氣的熱浪。正午太陽最毒時,辦公樓旁的梧桐葉綠得發亮,卻不見蔫頭耷腦——北邊山脈濾過的風順著窗縫溜進來,帶著點山澗的涼,穿件薄棉衫正合適。偶有雷陣雨,也從不是瓢潑似的瞎澆:烏雲先在遠山後頭攢會兒,接著風慢悠悠地把熱氣吹跑,才淅淅瀝瀝落起雨,雨點砸在生態磚上,濺起的水花帶著土腥氣,卻不嗆人。雨下半個時辰就停,天邊準掛道彩虹,空氣裡的濕度剛夠讓窗台上的綠蘿舒展葉子,卻不會悶得讓人起黏汗。傍晚時搬張竹椅在廊下坐,能聽見遠處濕地裡的蛙鳴,風裡混著晚香玉的味,涼絲絲的,比末世前搖著蒲扇還舒坦。

秋日是最讓人念的。不會像蘇城地下城那邊秋風剛起就帶霜氣,也不會像昆市那般,秋老虎賴著不走。先是梧桐葉慢慢泛黃,不是猛地枯成卷,是一片一片染了金,風一吹就打著旋兒落,鋪在地上像層軟毯。白日裡太陽曬著暖,穿件單衣逛公園正好,老太太們坐在銀杏樹下擇菜,說笑聲被風送得老遠;傍晚天涼點,加件薄馬甲就夠,看天邊的雲被染成橘紅,連空氣裡都飄著甜——那是沿途農場的柿子熟了,風把果香帶過來,混著炒栗子的香,勾得人想往口袋裡塞塊糖。

冬日也溫和得貼心。雪是要下的,卻從不是暴雪封門的架勢:零零星星飄半夜,天亮時屋頂鋪層薄白,像撒了層糖霜,太陽一曬就化成水,順著屋簷往下滴,叮咚響。冷也冷得有分寸,穿件羽絨服就不覺得凍,走在路上能看見孩子們滾雪球,卻沒人縮著脖子搓手——風是乾冷,不往骨頭縫裡鑽。辦公樓的暖氣不用開得太足,窗台上的水仙照樣冒芽,有回a城來的代表摸了摸窗台:“你們這兒的冬天,倒像我們那兒深秋,不用裹得跟粽子似的。”

暴雨過後就更不必說。雨把天空洗得透藍,連遠處的山脈都看得清清楚楚,輪廓分明得像畫出來的。空氣裡沒了半點浮塵,深吸一口,滿是草木和泥土的清潤,像是剛從山澗裡撈出來的水,涼絲絲甜津津。路邊的草葉上掛著水珠,亮得能照見人影,連平日裡不愛出聲的蟲兒,都在草窠裡叫得歡實。有老人說,這雨下得好啊,像把這顆星球從頭到腳洗了遍,洗去了災變時的灰,洗出了從前沒見過的乾淨——可不是麼,雨後的中樞塬,連風過樹葉的聲兒,都比從前脆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更妙的是“心的居中”。四座地下城各有各的脾氣:蘇城重科創,昆城擅農業,a城精製造,西海岸市多能源,從前討論政策時總難免“站自家地界說話”;現在中樞塬不偏不倚,會議室的牆上掛著實時更新的全國資源流動圖,誰都不用爭“誰離中心近”。去年修訂《全國產業規劃》時,四座城的代表坐在中樞塬的圓桌旁,看著屏幕上“沿途建築帶貢獻了全國三成gdp”的數據,都笑著說:“哪是四座城,早是一座城了。”

這重建的國家,早比末世前活得更透亮。

先說“科技的貼身”。末世前手機還得插線充電,現在中樞塬的超算中心每秒運算量是當年全球超算總和的百倍,卻安靜得像間書房——用的是低溫量子散熱,連機房溫度都比辦公室低。普通人的日子裡,科技藏在處處:家裡的智能廚櫃能根據家人健康數據推菜譜,缺了食材直接對接昆市農場的“鮮達通道”;出門不用帶鑰匙,虹膜識彆能開小區門、辦公室門甚至自家冰箱門。有次老教授帶孫女看三十年前的“老人機”展品,孫女指著充電線笑:“奶奶,這東西插著多麻煩呀,咱現在的手環曬曬太陽就滿電呢。”

“生態的和氣”更是刻進了骨裡。末世前工廠煙囪冒黑煙是常態,現在反過來:a城的重型工廠全建在地下,廢氣經三層淨化後排出的是達標氧氣,工廠頂部改造成了空中花園;跑在路上的不是電動磁懸浮就是氫能車,開過去連灰塵都帶不起來。有回飛行員駕機經過中樞塬上空,低頭能看見成片的人工濕地,水鳥比災變前還多——濕地裡的水是處理過的生活廢水,乾淨得能澆花。生態學家說,現在全國的森林覆蓋率是末世前的兩倍,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最高的地方,就在中樞塬的行政樓旁。

“便捷的實在”更讓經曆過末世的人恍惚。當年從a城到蘇市坐老舊火車得晃一天,現在坐“洲際真空管道列車”,七千多公裡的路,喝頓下午茶的工夫就到——列車裡有恒溫餐桌,能點昆市的新鮮水果,座椅還能自動按摩。辦事更不用跑腿:以前辦身份證得回戶籍地,現在在任意城市的“政務一體機”上刷臉,兩分鐘就打印出來;要查全國的檔案,打開“國家數據雲”app,從百年前的老照片到昨天的氣象記錄,一點就調得出來。有個跑業務的商人總說:“我奶奶當年去鄰縣走親戚都得備乾糧,我現在一天跑三個城市開會,晚上還能回家吃晚飯。”

前幾天中樞塬下了場春雨,行政樓前的智能步道自動亮起防滑燈帶,步道旁的傳感器測著濕度,給人工湖自動補水。有孩子趴在湖邊看魚,手裡舉著全息平板——正跟七千公裡外昆城的同學視頻,炫耀湖裡剛遊來的小魚苗。同學在屏幕裡笑:“等周末我坐列車去找你,咱一起喂魚!”

小雪如今已是大學物理係的教授了。她帶的研究生總愛湊在一起說,陸老師講量子力學時眼裡像落了星子——板書上那些繞得人暈頭轉向的公式,經她捏著粉筆在黑板上一畫,再配上兩句帶著生活氣的比方,竟變得像床邊故事般清楚。有回講波粒二象性,她指著窗外飄的楊絮笑:“你看它們飛著是波的模樣,落到地上又成了粒子的實在,物理哪是懸在天上的?本就藏在風裡呢。”

係裡評年度優秀教師那年,學生投票箱打開時,她的名字後麵堆了厚厚一遝票根,連負責唱票的輔導員都愣了愣。同事端著保溫杯湊過來打趣:“你這哪是教書?是把孩子們都領進物理的透亮世界裡了。”她聽了隻彎著眼睛笑,指尖還沾著剛擦黑板蹭的粉筆灰——那雙手總在實驗課上幫學生調儀器,指腹磨出層薄繭,卻能穩穩捏著遊標卡尺,量出小數點後第三位的精準。

她成家後和先生住在學校旁的老樓裡,那樓爬滿了青藤,三樓的陽台正對著化學係的實驗樓。先生是隔壁化學係的研究員,研究新型催化劑的,兩人下班常湊在陽台的小桌前待著:小雪對著電腦改研究生的論文,屏幕上密密麻麻寫著批注;先生翻著實驗記錄寫報告,筆記本上畫滿了分子結構的草圖。偶爾誰抬手推推眼鏡,會隨口聊兩句“電子躍遷時的能量變化”和“催化劑表麵的吸附規律”,話沒說完又各自沉回手頭的事,隻有晚風從窗縫溜進來,帶著樓下香樟樹的味,把兩人的影子輕輕覆在一桌的紙頁上,安靜得像浸在溫水裡。

小思現在是中樞塬交通部門的負責人。深夜的調度中心總亮著淡藍的光,他站在巨大的屏幕前時,上麵綴滿了四座地下城之間流動的光點:銀白的是真空管道列車,正以八百公裡的時速穿梭;淺綠的是無人機物流群,排著隊往社區飛;還有些細細的流光,是地下管道裡輸送的物資——從a城的特種鋼到c城的新鮮蔬菜,都在這些光線上跑著。

兩千多公裡到七千多公裡的距離,在屏幕上隻是幾條發光的線,可小思總愛看那些線的兩端:a城的工廠裡,機械臂正等著鋼材下鍋;蘇市的居民樓裡,老人正盼著昆市的草莓送到。這些光點連著的,是千萬人踏實的日子。有回淩晨三點,他看見蘇城往中樞塬的醫療物資列車提前十分鐘到站,屏幕旁彈出社區醫院的消息:“血漿已接收,正準備手術”,他抬手按了按眉心,竟覺得那些冰冷的光點都暖了起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常想起父親傍晚坐在老藤椅上晃著蒲扇說的話:“當年建城時怕遠,怕散,夜裡盯著地圖看,總覺得四座城像飄在水裡的浮萍。現在才知道,隻要心齊,再遠的路都能鋪得順,再散的人都能聚得緊。”父親如今還住在中樞塬的老院裡,院裡那棵他當年親手栽的石榴樹,每年夏天都結得滿枝通紅。前幾天回家,父親還攥著他的手腕往地圖上指:“你看這線鋪得多勻淨,比當年我們用量著畫線時強百倍。”

現在看著屏幕上那些溫柔的光點,小思倒覺得父親沒說全——這重建的國家,不光聚得緊,還比從前更聰明了:地下的管道會自己算流量,空中的無人機能避著飛鳥;也更乾淨了:氫能列車跑過不留煙,物流管道裡的保溫層都是可降解的;最要緊的是,它更懂怎麼把日子過成暖烘烘的模樣——四大城之間所有的數據和資料都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共享,誰都不用再為“遠”犯愁。

連風從中樞塬吹向四座地下城時,都帶著點甜津津的盼頭。前幾天下過場春雨,調度中心的窗戶上還凝著水汽,他伸手抹了抹,看見樓前的柳樹發了新芽,嫩得像能掐出水來。那芽苞鼓得圓圓的,風一吹就輕輕晃,倒讓他想起三十年前——那時他才幾歲,跟著父親在廢墟上栽第一棵小樹苗,樹苗細得像根筷子,父親握著他的手培土時說:“等它長大了,就知道日子能好成什麼樣。”

此刻屏幕突然彈出消息:“a市至中樞塬物資列車已準點出發,預計十小時後抵達。”他點了“確認”,轉身又往窗外看。那棵當年的小樹苗早長成了合抱粗的大樹,新抽的柳條垂下來,拂著窗沿像在打招呼。遠處的天泛出晴光,淡粉的雲慢慢飄著,他摸出手機給父親發了條消息:“爸,明早昆市的新麥就到了,能蒸你愛吃的菜包了。”沒等多久,屏幕跳出父親的回複,還是老樣子的短句子:“好,等你回家吃。”

喜歡末世:我的生存日記請大家收藏:()末世:我的生存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神帝劫 學霸穿成惡雌後,全獸世瘋狂淪陷 我在美食副本篡位當BOSS囤貨 大乾暴君:諦聽天下 加入無限遊戲後,我天天尋寶 綁定美食係統,我在年代養娃致富 重生75:從火車乘警到京圈大佬 兩儀衍道經 惡女超會撩,四個大佬雄競修羅場 穿越七零,開局閃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