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冬的嵩山被大雪覆蓋,少林寺的鐘聲在空穀中回蕩,驚起幾隻寒鴉。達摩祖師身披灰色袈裟,正坐在禪房的蒲團上,麵前的銅爐裡,檀香嫋嫋升起。
此時,林燁踏著積雪,緩緩走進禪房。他是一位雲遊四方的高僧,聽聞達摩祖師在此傳法,特來拜訪。兩人相對而坐,簡單的寒暄後,話題很快轉到佛法之上。
達摩祖師目光深邃,率先開口:“貧僧自天竺遠來,所傳之法,乃小乘佛法。此教以自我解脫為宗旨,通過個人修行,斷除煩惱,證得阿羅漢果,脫離生死輪回。修行者需嚴守戒律,勤修戒、定、慧三學,以達到涅盤寂靜之境。”
達摩的聲音低沉而有力,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千年的智慧。他心中暗想,這小乘佛法,乃是自己多年修行的體悟,亦是天竺佛法的正統,定能讓這位遠道而來的僧人有所啟發。
林燁靜靜地聽著,眼神平靜如水。待達摩說完,他微微點頭,輕聲說道:“祖師所言,自是精妙。小乘佛法重個人解脫,如獨行於暗夜,自掌明燈,照亮自己的解脫之路,此乃佛法之根基,不可或缺。然而,佛法廣大,尚有大乘之境。”
達摩微微挑眉,眼中閃過一絲好奇,示意林燁繼續說下去。
林燁站起身來,走到窗邊,望著外麵紛飛的大雪,緩緩說道:“大乘佛法,以普度眾生為核心。修行者不獨求自身解脫,更發菩提心,立誓要救度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就像一艘巨大的渡船,不僅載著自己,更要載著所有在生死苦海中掙紮的眾生,一同駛向涅盤彼岸。”
達摩心中一動,眉頭微皺,思索著林燁話語中的深意。他從未聽過如此說法,在他的認知裡,修行本就是個人之事,為何要去管他人的解脫?
林燁回過頭來,目光堅定地看著達摩,繼續說道:“大乘佛法強調‘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世間眾生,雖看似各自獨立,實則如同一棵大樹上的枝葉,相互依存。眾生的痛苦,亦是自己的痛苦;眾生的解脫,亦是自己的解脫。若隻圖個人解脫,而對眾生的苦難視而不見,這與佛法的慈悲精神,豈不相悖?”
達摩陷入了沉思,他的內心開始泛起波瀾。過往的修行經曆,在腦海中一一浮現。他想起自己一路艱辛,遠渡重洋來到東土,不也是為了傳播佛法,讓更多人受益嗎?隻是,他一直專注於小乘佛法中個人修行的層麵,卻忽略了這更廣闊的慈悲胸懷。
林燁見達摩陷入沉思,又緩緩說道:“在大乘佛法中,菩薩道是修行的核心。菩薩不僅要修持智慧,更要廣行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通過布施,舍棄貪吝之心,給予眾生物質與精神的幫助;持戒,規範自己的行為,為眾生樹立榜樣;忍辱,麵對逆境與眾生的誤解,以慈悲心包容,不生嗔恨;精進,不懈怠地修行,以早日成就佛果,救度眾生;禪定,讓心安定,獲得智慧;般若,以智慧洞察世間真相,引導眾生走向解脫。”
達摩越聽越入神,心中的疑惑漸漸被解開,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油然而生。他開始意識到,自己之前所追求的個人解脫,雖然重要,但在大乘佛法的境界麵前,顯得有些狹隘。
林燁接著說:“大乘佛法的修行,不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世間所有的眾生。就像太陽,它的光芒普照大地,不求回報,隻為讓萬物生長。菩薩修行,也是如此,以無儘的慈悲與智慧,去幫助每一個眾生。即便眾生暫時不能理解,甚至加以阻撓,菩薩依然不改初心,堅持度化眾生。”
達摩的眼中閃爍著光芒,他站起身來,激動地說:“善哉!善哉!貧僧今日得聞大乘佛法,如撥雲見日,茅塞頓開。原來佛法竟有如此廣闊之境,貧僧之前,實是坐井觀天了。”
此時的達摩,內心充滿了喜悅與感激。他感受到自己的境界在這一刻得到了升華,多年來修行的瓶頸,似乎在林燁的講解下,悄然突破。他意識到,真正的佛法,不應局限於個人的解脫,而應心懷眾生,以慈悲和智慧,去普度一切有情。
林燁微笑著說:“祖師過譽了。佛法本就博大精深,小乘與大乘,皆是引導眾生解脫的法門,並無高下之分。隻是大乘佛法,更強調慈悲與利他,能讓更多的眾生受益。”
達摩點頭稱是,心中暗自決定,要將大乘佛法融入自己的修行與傳法之中。他看著林燁,誠懇地說:“多謝大師指點,貧僧願與大師一同研習大乘佛法,將此殊勝法門,傳播於東土,讓更多的眾生得到解脫。”
窗外的雪依然在下,但禪房內的氣氛卻溫暖如春。兩位高僧,因佛法結緣,在思想的碰撞中,共同踏上了更高的修行之路。此後,達摩祖師在傳播佛法的過程中,將大乘佛法的精神融入其中,影響了無數修行者,為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林燁與達摩這次關於佛法的探討,也成為了佛教史上一段佳話,流傳至今。
喜歡重生歸來,我林衝追妻火葬場請大家收藏:()重生歸來,我林衝追妻火葬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