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為人父的霍驍,在解開妻子雪筠心結,將其妥善安頓後,又動用麾下燭龍秘諜情報網,命人攜一封“家書”送往幽州遼西郡袁斌手中。
這封信中,霍驍作為姐夫,不但表達了對“嶽父”袁紹吊唁之意,更隱晦地提及了袁氏內部不穩的困境......
袁紹諸子之中,權勢最盛,最有希望成為袁氏儲君的三子袁尚已亡。
以禮法而言,當下袁氏基業便理應由長子袁譚繼承。
不過,據霍驍麾下燭龍探明,袁譚勢力主要在青州一線。
其此前便是依靠郭圖,辛評等“潁川派”與支持袁尚的“河北派”審配,逢紀等人相爭。
而據自家主公傳來的消息,袁譚這位袁氏“新主”,論及優柔寡斷“更勝”乃父......
他竟不敢親自前往鄴城,公開處置袁紹喪事,白白錯失掌握袁家的大好時機!
可以說,袁氏統治核心——冀州以及鄴城,始終還掌握在審配,逢紀等袁氏重臣手中。
而一直遭人忽視的二子袁熙,不但身為幽州刺史,麾下更有顏良這等袁家宿將!
甚至那位袁紹外甥,原本支持表弟袁尚的並州刺史高乾,如今也因南下中原並肩作戰,與袁熙有了同袍之誼。
況且高乾一向與審配,逢紀等“河北派”關係緊密......若高乾,審配,逢紀等人畏懼袁氏“新主”袁譚報複,轉而挑起袁熙野心,攛掇其與袁譚相爭......霍驍實在不敢再往下細想......
於公於私,霍驍都自覺有義務去信提醒袁斌警惕袁譚,袁熙二子爭權,殃及池魚,甚至釀成袁氏分裂的惡果。
當下袁斌麾下雖文有田豐,武有牽招,閻柔等人輔佐,但其勢力始終不過幽州遼西一郡,兵馬兩三萬之眾,尚未成氣候。
若讓其與袁譚,袁熙兩位兄長爭奪袁氏家主之位,恐怕不過是異想天開......
最重要的是,袁譚身為長子,自家主公劉皇叔已默認了其袁氏家主地位,霍驍也隻得提醒袁斌明哲保身,勿要陷入袁氏爭儲泥潭。
就這樣,一片暗流湧動的局麵下,時間來到了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三月。
未到一個月時間,河北霸主,當朝大將軍袁紹逝去的消息,便已席卷大漢天下。
霍驍最不願看到的局麵,還是發生了......袁氏“河北派”重臣審配,逢紀二人聯合並州刺史高乾,淳於瓊,顏良等袁氏宿將,共同擁立二公子袁熙繼承袁氏家主之位。
代袁譚扶父親靈柩北上鄴城的使者王修據理力爭,卻被審配,逢紀等人下獄。
在此局麵下,原本因大哥袁譚長子身份,以及身為“天之驕子”的三弟袁尚,一直被壓抑的“野心”,終於漸漸在袁熙心中蘇醒。
在審配,逢紀等謀臣獻計下,袁熙先是親自為袁紹扶靈守孝,又大張旗鼓祭奠亡父,收取袁氏內部人心。
隨後,袁熙聲稱袁譚於青州挾持袁紹,逼迫父親讓權於他,又偽造遺命,詐稱袁氏家主。
甚至......冀並幽三州治下,還有“謠言”大肆散布,稱袁紹傷勢並未惡化,乃是遭袁譚暗害而亡!此乃不仁不孝,罔顧倫常之舉!
尚在鄴城的“潁川派”舊臣辛評,眼見局麵對袁譚愈發不利,當即命人暗中救出王修,與其弟辛毗攜家人一同潛逃青州,重歸袁譚麾下。
因袁氏家主權位之爭,原本關係尚可的袁譚與袁熙兩兄弟......竟迅速陷入內鬥局麵!
原本正要前往鄴城吊唁父親的袁斌,也被田豐及時勸住,讓其先安居遼西,靜觀其變。
而劉備此前送往許都朝廷,保薦袁譚繼任大將軍,鄴侯之位的奏章,果然如同石沉大海,被曹操按下不表。
無奈之下,急於求成的袁譚於青州自稱大將軍,鄴侯,繼承四世三公的袁氏家主之位!